九三阅兵即将举行,可令人意外的是,国务院官宣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息,不是说装备,也不是说方队,而是邀请了“国民党抗战老兵到场参观”,因为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有他们的功劳。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即将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外界的目光本以为会聚焦于尖端武器与整齐划一的方阵,谁知一则意外的消息成了头条:国务院破天荒地官宣,将邀请国民党抗战老兵到场观礼。 打新中国建立那天起,这样的事儿,这可是头一回遇上,之前从来没有过。这份跨越世纪的邀约,直接触碰了一段曾被长期模糊甚至遗忘的历史。在全民族抗战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确实扮演了关键角色,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前后组织了22场大型会战,总伤亡人数超过321万,无论是惨烈的台儿庄大捷,还是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无数军人用血肉筑起了抵御侵略的防线。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复杂原因,这段浴血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官方叙事中鲜有提及。此次邀请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兵重回公众视野,无疑是对那段历史的补全与尊重。 大陆的这次邀请,显然是一次精心规划的历史致敬。国务院的官方声明说得明明白白:“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整个民族共同的抗争,他们在其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官方在称呼上很有讲究,特意用“国民党抗战老兵”来称呼他们,而不是“国军老兵”,这用词里藏着不少考量。这种用词差异,既承认了历史事实,也巧妙地绕开了可能引发的政治敏感问题,可谓用心良苦。 这些平均年龄九十多岁的老兵,不是来接受检阅的,而是作为“最尊贵客人”被请上观礼台。当年他们用血肉之躯护住的这片土地,如今铁甲成阵、银鹰飞掠,一派强盛气象。这般景象,对他们而言,已是最实在的慰藉了。 可北京递出的这枝和解的橄榄,传到台湾那边,反倒成了块拿不住的烫山芋,怎么接都不是滋味。 民进党当局的反应尤其激烈。台湾防务部门的顾立雄马上跳出来反对,声称“抗战是中华民国带头打赢的”,还攻击大陆这是“搞统战分裂”,吓唬老兵们“别掉进圈套”。紧接着,民进党当局宣布要举办自己的纪念活动,口号却定为“反侵略、护家园”,刻意回避了“抗日战争”和“日本侵略”这些字眼。 这种风气迅速蔓延。台湾地区通讯传播机构要求媒体在报道大陆阅兵时,必须加注“统战文宣”的警语;电视台主播在提及“抗日战争”时,甚至被要求加上“所谓”的前缀。这种操作难免引来网友嘲讽:天天把“转型正义”挂在嘴边,怎么一碰到日本侵略史,就集体“转性”了? 而这种“转性”的后果在教育领域更为深远,当学校老师问起日本当年为何投降时,台下的学生们一片茫然,课本里关于抗战的史料早已被删减得面目全非。这一系列操作背后,是民进党清晰的政治算盘:切断与大陆的历史连接,尤其是淡化那段共同抵御日本侵略的过去,才能巩固其“抗中保台”的叙事。 另一边,国民党则陷入了深度的窘迫。据说党部会议室的灯为此亮了三晚,却迟迟未就大陆的邀请作出公开表态。党内吵成一团,支持者质问“抗战历史是自己的根,怎么不敢接?”,反对者则担心“岛内政治氛围敏感,出头反而害了老兵”。最终,被夹在中间的,还是那些风烛残年的老兵。他们曾因身份问题被迫沉默,如今大陆观礼台的席位是一份迟到却诚恳的认同,可他们依然动弹不得。 面对这段沉甸甸的民族记忆,一个问题不禁浮现:谁才是这段历史最理直气壮的继承者? 明明是历史的主角,国民党如今却在自己的历史面前进退失据。这与台北忠烈祠里那块青苔斑驳的纪念碑形成了鲜明对比,碑上刻着二十多万抗战阵亡将士的名字,其中八成以上隶属国民革命军,如今只剩人每月悄悄献花,守护着这份记忆。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过去,更是现在。抹去或扭曲历史,并不会改变事实,只会让自己的面目在镜中变得模糊不清。 进一步看,邀请老兵此举,不仅是对个体功绩的认可,更是对两岸关系深层症结的一次触碰。它揭示了历史记忆在政治博弈中的分量,也让某些势力试图篡改历史以服务现实政治的图谋暴露无遗。 记住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看清未来。当两岸都能坦然面对共同的记忆时,许多分歧或许才能找到化解的起点。如何忠实地记录与传承这段共同的民族记忆,不仅考验着政治智慧,也最终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弥合裂痕,凝聚共识,走向共同的未来。
国家有高人啊!9.3阅兵前,国务院宣布重大决定,这就是大国风范。今年九月,将
【5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