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晋绥军200多名伤员在转移途中被日军突袭,日军残忍杀害所有伤员,女护士们也遭遇了极其残忍的折磨与致命暴行,196旅旅长姜玉贞得到消息后愤怒下令:“今后遇见日本伤兵一律就地处决,血要血偿,命要命还!”
晋绥军196旅的200多名伤员正被转移至后方医院,担架上的士兵大多是被炮弹炸断肢体的重伤员,十几名女护士的白大褂早已被血污浸透。
队伍刚行至忻口附近的河谷地带,突然遭遇日军伏击,机枪扫射声中,抬担架的民夫最先倒下,失去行动能力的伤员成了活靶子。
战后日军战报记载这场"清剿作战"仅耗时27分钟,但幸存村民的证言还原了更残酷的真相。
日军用刺刀捅穿伤员胸膛后,将6名女护士拖进玉米地残忍杀害,最后用汽油浇在尚存气息的受害者身上点火。
姜玉贞接到侦察兵报告时正在部署娘子关防线,听到此消息一拳头砸在作战地图上,震翻了搪瓷缸。
他19岁投奔冯玉祥部队,从伙夫干到旅长,最出名的是带着大刀队夜袭日军炮兵阵地的事迹。
但此刻他眼眶通红,传令兵记得旅长声音嘶哑,像是在克制什么:"告诉各团,往后战场的日本伤兵,见一个毙一个,他们怎么对我们的弟兄,我们就怎么还回去!"这道命令很快在第二战区传开,甚至惊动了阎锡山。
历史学者在太原档案馆发现了196旅当年的作战日志,1937年11月3日记载着:"三团在代县遭遇日军卫生队,毙伤敌医护兵十二名"。
不可否认的是,以牙还牙的做法在当时引发争议,但更多部队选择效仿。
八路军120师某连在娄烦战役中,将俘获的日军伤兵与阵亡将士遗体并排摆放,用白布黑字写着"血债血偿"。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随后密电各部队,要求"彻底处理"战场上的中国伤员,恶性循环就此展开。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保存着护士长柳月娥的日记残页,保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她,在最后写道"纱布用完了...孩子们别怕..."。
她的哥哥柳志超是196旅的机枪手,三个月后在大同战役中专门狙杀日军医护兵,牺牲前身上绑着八颗手榴弹冲进日军野战医院。
姜玉贞的复仇令持续到忻口会战结束,这个命令背后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正义观,但也在灰色地带留下道德困境。
军事科学院的研究显示,抗战初期双方伤员死亡率高达70%,远超欧洲战场。
196旅残部后来被编入八路军晋绥军区,有些老兵直到1980年代仍坚持"见到日本伤兵必杀"的做法。
日军《步兵第40联队史》轻描淡写地称此次行动为"扫荡残敌",而中国档案馆的《晋绥抗战史料》则用"泯灭人性的大屠杀"定义。
历史学者发现,当时日军各联队普遍存在"伤员不算战俘"的潜规则,与日内瓦公约背道而驰。
2019年山西抗战纪念馆设立"血色河谷"展区,玻璃柜里陈列着发掘出的48具骸骨, 报告显示多数头骨有钝器击打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