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条新闻我都脸红:中国专家们干嘛去了?一个英国人花10年,翻遍档案告诉全世界

飞绿说历史 2025-08-04 14:25:05

看到这条新闻我都脸红:中国专家们干嘛去了?一个英国人花10年,翻遍档案告诉全世界:南海是中国的!   2016年夏天,海牙国际仲裁法庭中菲律宾代表团手握一纸所谓“仲裁胜诉”,在现场振振有词。   整个西方媒体也仿佛找到了新的靶子,争相报道“中国在南海非法扩张”,用英语、法语、甚至西班牙语把中国推上了“被告席”。   七年之后,2023年,一本由英国人汤姆·卡蒂撰写的英文专著悄然出版。没有喧嚣,没有炒作,但它的出现却像是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学术界引发持续震动。   这位来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学者,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翻遍了英国、法国、美国三国的殖民档案。   最终得出一个连他自己都感到震惊的结论: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而且,这一事实,在西方档案中早已有清晰记载。   这本书的名字很长,叫《南海:西方帝国档案中的中国主权证据》,但它的核心信息却简洁而有力,即便在殖民者的世界观中,中国对南海的主权,也是不容否认的既定事实。   这时候,不禁让人要问:为什么这个结论,不是由中国人讲出来的?为什么我们拥有最直接的历史、最充分的证据、最强烈的主张,却要靠一个英国学者替我们发声?   卡蒂所做的事情,并不复杂,他没有访问中国,也未接受中方委托。他只是走进了西方的档案馆,翻阅了那些泛黄的文件、地图、航海日志。   他所依赖的,不是立场,而是证据。他在法国外交部档案馆发现了1933年法国正式承认中国在南海岛礁设有行政机构的报告。   在英国殖民部的电报中,他看到英方官员明确表示“南沙群岛属于中华民国”,在美国海军的航行记录中,他找到了几十次美舰向中国渔民请求协助的记录。   这些材料,过去从未系统整合。卡蒂做了别人没做的事,他把这些散落的碎片拼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画卷。   而且卡蒂的身份,让他的结论具有罕见的说服力。在西方舆论环境中,来自中国的声明哪怕再有理,也常常被贴上“民族主义”乃至“威权叙事”的标签。   而卡蒂不是中国人,他也不是“受雇于中方”的专家。他的研究动机很简单:希望厘清事实。这种中立立场,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在欧美学界内部获得了广泛认可。   英国《卫报》、法国《世界报》甚至美国《外交事务》杂志都对其书评给予高度评价。有人说,这是一枚“学术核弹”,打破了南海争议的叙事垄断。   但是这枚“核弹”背后,却暴露出另一个令人汗颜的现实,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上的长期落位。   其实,我们并不缺乏证据。中国最早对南海的记载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汉书·地理志》中就有“海南以南,多沙洲”的记载。   宋代设立市舶司,清代绘制“更路簿”航线图,民国时期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也明确标注了九段线。   问题不是我们没有历史,而是我们没有讲好历史,至少,没有在国际社会讲清楚,菲律宾与越南的专家团队,早在2000年初就开始在国际会议上频频露面。   他们用流畅的英语展示制作精良的PPT、引用西方学者的文献,甚至通过社交媒体同步“直播”自己的观点。   而我们的许多专家,仍习惯于中文写作、内部研讨、外交辞令式发言。结果是,明明在法理上占据优势,却在舆论场上处于劣势。   吴士存、李国强等少数中国学者曾在国际法会议上据理力争,指出菲律宾仲裁案的法律漏洞,也曾引用《巴黎条约》驳斥菲律宾对南海的主权主张。   但整体上,中国专家队伍在国际舞台上始终显得有些“孤军奋战”,缺乏系统性、战略性的话语部署。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是战略问题。   卡蒂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档案不是案头摆设,而是战略资源。   西方殖民档案之所以重要,不是它们更“真实”,而是因为它们在西方世界具有“原生合法性”。   在国际法理争议中,谁掌握西方档案的解释权,谁就拥有争议话语的主导权。   这一点,中国在过去显然重视不够。我们拥有海量的本国史料,却很少有系统整合西方档案的研究团队。   我们在南海问题上强调“历史性权利”,但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些“历史”在他者叙事体系中的存在方式。   而卡蒂做了这件事。他不仅整合了档案,还以中英法三语出版,主动投放至西方主流学术渠道。   他的书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均被列入国际关系课程参考书目,甚至被联合国海洋法研究部门作为“第三方资料”采纳。   这让人不得不反思,我们是否也可以建立类似的“南海档案研究中心”?是否可以组建一支跨语种、跨学科的南海话语团队?是否可以用数据可视化、互动地图、数字档案库等方式,讲出一个西方也无法否认的历史?   信息来源: 《南海:西方帝国档案中的中国主权证据》

0 阅读:158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