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大汉奸”郭绍绪邀请日军高官在家中吃饭。喝的正酣时,伙计喊了一声:“清炖鸡来咯!”,谁知郭绍绪脸色突变,掏出手枪直接将日军高官当场“爆头”! 1944 年的豫西大地,烽火连天,日军的铁蹄踏碎了无数村庄的宁静,在伊川县,一个名叫郭绍绪的男人,正以一种令人不齿的方式活跃在日军阵营里,成为乡亲们口中咬牙切齿的 “汉奸”,但没人知道,他的心底正燃烧着怎样一簇复仇的火焰。 郭绍绪的少年时光,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1903 年出生于黄兑村的他,早早失去双亲,跟着爷爷过活。 12 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家族冲突夺走了爷爷的性命,孤苦伶仃的他被迫离开家乡,投奔镇嵩军,在军营里,他摸爬滚打,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从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长为军官,后来还被国军将领王凌云看中,当了副官处的处长。 1944 年夏,豫湘桂战役的溃败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了河南的防线,日军一路烧杀抢掠,当伊川沦陷的消息传来之际,郭绍绪正在执行一项护送任务。 他本是受王凌云所托,潜回蟒庄村接其家人转移,可到了地方才发现,王凌云的弟弟早已带着亲人撤离,站在被日军铁蹄蹂躏的故土上,看着四处逃难的乡亲,他攥紧了拳头,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心中萌生。 日军在伊川的暴行罄竹难书,白元镇的铁匠老王,只因反抗日军拖拽女儿,就被活活砍死在自家门槛上;三百多亩绿油油的麦苗,转眼就被日军的战马踏成烂泥,郭绍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知道,仅凭自己单枪匹马,根本无法对抗装备精良的日军,必须另寻出路。 很快,一支名为 “人民自卫团” 的队伍在伏牛山脚下悄然组建,郭绍绪是领头人,他联络了马三俊、袁好文等志同道合的志士,又发动了几百名热血青年,利用地形优势,时不时对日军的小股部队进行袭扰。 日军 39 联队第三大队吃了几次亏,开始留意这个难缠的对手,得知郭绍绪曾是国军军官,便动了招降的心思。 那日,日军大队长大内义弥的翻译携厚礼前来之时,郭绍绪正在山坳之中擦拭枪支,闻听来意,他先是眉头紧蹙,刹那间却又换上谄媚的笑颜,连连颔首应承,翻译走后,身边的弟兄气得直跺脚,骂他忘了国仇家恨,郭绍绪却拍了拍弟兄的肩膀,低声说:“要打蛇,得先凑近了看七寸。” 为了让日军放下戒心,郭绍绪演了一出 “诚意十足” 的戏,他主动带着几名 “亲信”,扛着粮食和布匹去日军营地 “表忠心”,还装作毕恭毕敬的样子,帮日军绘制周边地形草图,日军见他如此 “识时务”,渐渐放松了警惕,甚至让他带着自卫团的人,在镇上维持 “秩序”。 乡亲们不明就里,指着他的脊梁骨骂 “汉奸”,他听着,只是默默握紧了藏在袖管里的短刀。 1944年8月25日,白元乡规模最为宏大的酒楼张挂起了红灯笼,郭绍绪以 “谢罪赔礼” 的名义,向大内义弥发出了宴请,他特意把地点选在日军重兵把守的白元乡,还提前三天就开始布置,又是杀猪又是宰羊,一副巴结讨好的模样。 大内义弥果然没起疑心,带着 7 名军官,大摇大摆地赴宴来了。 酒楼里觥筹交错,日军军官们喝得满脸通红,嘴里还吹嘘着 “战功”,郭绍绪手端酒杯,脸上笑意盈盈,可心中却在默默数着时间,他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枪支藏在菜窖和后厨的食盒里,暗号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 “炖鸡好了”,当后厨传来伙计的吆喝声时,郭绍绪猛然将酒杯砸向地面。 “砰” 的一声脆响,像是发令枪,埋伏在后厨的弟兄们瞬间冲了出来,端菜的伙计掀开食盒,里面露出黑洞洞的枪口;倒酒的汉子扔掉酒壶,从腰间拔出手枪。 郭绍绪动作更快,不等身边的日军反应,就夺过其腰间的军刀,反手刺了过去,短短几分钟,酒楼里的 8 名日军军官全部被解决,连那个耀武扬威的翻译也没能跑掉。 枪声惊扰了镇上的日军,大队人马旋即赶来围剿,郭绍绪率领弟兄们依循预定路线撤入伏牛山,而后遁入那片密林之中。日军在后面紧追不舍,却在崎岖的山路上晕头转向,郭绍绪早已在沿途设下埋伏,一阵枪响过后,三十多个日军倒在血泊里,剩下的吓得屁滚尿流,再也不敢深入山林。 这场漂亮的伏击战,使得郭绍绪之名在伊川大地传颂开来,乡亲们这才明白,那个被骂了许久的 “汉奸”,原来是个深藏不露的抗日英雄。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像郭绍绪这样忍辱负重的斗士还有很多,河北的马本斋,为了抗日,眼睁睁看着母亲绝食殉国也不向日军低头;山东的铁道游击队,乔装成农民、商贩,在火车上神出鬼没,让日军闻风丧胆。 郭绍绪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相,那些看似弯腰屈膝的身影,或许正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担;那些被骂作 “叛徒” 的人,可能在用生命守护着心中的家国。
1944年,“大汉奸”郭绍绪邀请日军高官在家中吃饭。喝的正酣时,伙计喊了一声:“
墨魂
2025-08-04 15:00:40
0
阅读:78
开水白菜
致敬抗日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