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京,母亲气得半死,怒骂她未婚先孕,不知羞耻。谁料,当她得知孩子的身世后,却立马变脸,抱起孩子打算自己来。 1976年的春日,北京一条胡同门口。一个约25岁的女知青抱着一个大约四岁的男孩,踏着返城的步子回到了家乡。孩子穿着破旧棉袍,小脸被泪水擦得红润。女知青的衣着也不算华丽,但在白墙下格外突兀。母亲开门后,一声怒骂从门内冲出:“未婚带孩子回京,真是丢人!”声音中是羞辱、失望与压抑的愤怒。 门前的人群瞬间静止,邻居张望,街坊远远后退。女知青不辩,不哭,只抱紧孩子的胳膊。孩子眨着眼睛,看着母亲。母亲抬手指孩子,指尖颤抖。女知青低头,黑发遮住脸。阳光从门框斜斜射入,映在门柱上,也照射进她颤抖的影子。 夜幕降临,家中灯火明亮。女知青被母亲斥责后,回到早已属于她的旧房间,孩子紧握她衣袖。母亲坐在客厅,背对昏黄墙壁,无言,半壶茶排空。 深夜声音打开,她缓缓走出,对孩子微微点了头。灯光下,她看清得知孩子父亲的身份后,身形一瞬柔软。她走近孩子,将他抱起,额头贴近孩子的小脸,出乎意料的语气低柔,宣布:"孩子交给我抚养。"这一刻,前夜的怒火瞬间烟消云散,母爱在冲突中转向。 她改变决定后,重新操作家庭结构。孩子与女知青分离,被带入主屋,并置于母亲卧室旁的一张小床。孩子吃饭用品整齐陈列,小椅旁有妈妈织的小毛衣,厨房里多了孩子专用碗筷。 邻居回忆,当晚母亲见孩子哭得厉害,抱起拍背,轻声哼唱儿歌。女人躺在床边,手指轻抚孩子后背。整个客厅窗帘拉下,墙角光影斑驳,母女两人的呼吸节奏逐渐同步。破裂一天,宛如被热泪修复。 孩子逐渐融入家庭。母亲每日上午醒来都会为他做粥,盛进碗里亲自喂食。晚上母亲点着台灯,坐在木椅上教孩子写字。几丝灯光下,孩子拼写陌生的字母,母亲指着笔画纠正。夜深时,她轻轻合上书本,拉上遮帘,正好一个小夜灯投下暖橙亮光。 那晚之后家庭的气氛变得不一样。邻居看到母女牵手去街口买油茶,孩子蹒跚走在母亲身边,母亲注意他脚下石子,小心提防。这一幕显然与数小时前完全不同。 女知青则被母亲安排住进旁室,孩子上床后母亲会留下被子帮整理,确保孩子脚暖。清晨母亲进入厨房打理早点,女知青端出奶茶递给母亲。母亲接过后,转头看孩子床边的寝具,目光复杂,一瞬有怜悯也夹带遗憾。 邻里传言很快走开:当初的抱怨不是不慈母,而是不知孩子是谁,不明真相;得知孩子生父身份那一刻,母亲的立场彻底翻转。一句“我来养”背后,是对女儿承担的理解,也是对孩子身份的确认。 第二天清晨,女知青去集体报到点办理街口通行证,母亲抱孩子站门口目送。孩子哭着要走,母亲蹲下低声哄;女知青背上肩包,回头望母亲抱孩子的画面,蒸汽在门缝处升腾,泪水无声。然而门关时,一声不发。 接下来几个月,孩子被母亲带入京城幼儿园入托。她亲自缴费报名,去信单位协调幼儿托管。孩子午睡时,母亲常亲自来幼儿园抱出,拉着他沿胡同散步。路过旧菜市场时母亲总停下,给孩子买小饼;孩子边吃边向母亲指着招牌问路,母亲表情温柔。 女知青在单位工作稳定后,每天下班赶回家。她看到母亲给孩子读报纸,旁边备着半杯暖茶。母亲端茶递给女知青,眼神明确传递“我做了选择,也承担后果”,并用手掌对孩子轻轻拍打头顶,止住孩子抹手泪珠。 春去秋来,孩子成长在母亲与母亲家的北京环境中,他喊“爷爷奶奶”“舅舅姨妈”。母亲把孩子视作孙儿般教养,街坊曾评价:“从不吝啬笑容与关心。”
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京,母亲气得半死,怒骂她未婚先孕,不知羞耻
云端逐梦飞天
2025-08-04 16:41: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