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里女医生的原型是魏特琳女士,可很多人不知道这位救了无数难民的女教师,会在回国后一年就选择了自杀。[凝视]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当美国大使馆第四次催促撤离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美国教授明妮·魏特琳撕掉了撤离通知书。 这个55岁的女教师做出了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决定,她要留下来,保护那些无处可逃的中国妇女和儿童。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迅速变成了难民收容所,数千名妇女儿童涌入校园,她们剪短头发,用锅灰抹黑脸庞,试图躲过日军的搜捕。魏特琳和同事们用桌椅封堵窗户,在每栋建筑前悬挂美国国旗。 然而日军并不理会这些标识,根据《魏特琳日记》记载,从12月中旬开始,日军几乎每天都会闯入校园搜寻年轻女性。魏特琳常常站在校门口,用身体阻挡持枪的士兵。 最危险的时刻发生在平安夜,据魏特琳日记记录,一名日军军官要求带走100名妇女。面对枪口,魏特琳提出了屈辱的妥协条件,最终减少了更多人的伤亡。 整个南京大屠杀期间,魏特琳救助了超过1万名难民,她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目睹的暴行,这些文字后来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 1940年,魏特琳的处境急转直下,南京城内出现了攻击她的报纸,指控她与日军合作。连多年的同事也开始质疑她的动机。校方最终要求她辞职。 离开南京时,魏特琳已经精神崩溃,回到美国后,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让她无法正常生活。她经常在深夜惊醒,说听到了南京难民的哭声。 1941年5月14日,魏特琳在印第安纳州的公寓内结束了生命。整整一年前的这一天,她刚刚离开中国。 人们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床头摆放着南京难民的名单,抽屉里珍藏着绣有“金陵永生”字样的手帕。按照她的遗愿,墓碑上刻着中文名字“华群”,墓向朝东。 魏特琳生前曾说过一句话:“我来中国不是为了改变中国,而是让中国改变我。”这句话出自她1919年的家书,当时她刚到南京不久。 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至今还能看到魏特琳当年亲手栽种的梧桐树。每年清明节,都有人在树下献花。这些默默前来的人们,延续着对这位异国女性的感念。 魏特琳的故事让人思考一个深刻的问题:在人类历史的至暗时刻,总有人选择用生命点亮微光。她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只是无法对苦难视而不见。 当善良遭遇质疑,当救助被误解为背叛,当拯救他人的代价是毁灭自己,这样的选择还值得吗? 历史给出了答案。魏特琳用55年的生命证明,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穿透绝望。她的勇气激励着后来的人们,在面临道德选择时,依然相信善良的力量。 你认为是什么支撑着魏特琳在绝境中坚持下去?面对质疑和误解,她为什么没有选择沉默和逃避?如果是你,会如何平衡拯救他人与保护自己之间的矛盾? 信源: 魏特琳:南京难民的“保护神”——抗日战争纪念网
《南京照相馆》里女医生的原型是魏特琳女士,可很多人不知道这位救了无数难民的女教师
青山绿水情难离
2025-08-04 17:08:43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