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西方造不出“双脉冲发动机”。这是因为西方认为“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复杂度过高,很难造的出来,所以西方重点押注的是“冲压发动机”。结果没想到咱们却把“双脉冲发动机”给搞出来了。 这个双脉冲发动机之所以这么关键,是因为它能让导弹的动力分两次使用。简单来说,导弹在发射出去的时候,发动机会先工作一次,给导弹一个非常高的初始速度,把它推向遥远的目标。 而在飞行的中间阶段,发动机可以暂时关闭,让导弹依靠惯性滑行,这样能够节省宝贵的燃料。等到导弹接近目标,需要进行最后冲刺或者追击那些试图逃跑的敌机时,发动机可以进行第二次点火,再次提供强大的推力。 这种能力,让导弹在飞行的末端依然保持了极高的能量和机动性,大大提升了击中目标的可能性。 这种技术听起来简单,但要实现起来却非常困难。如何在高速飞行的恶劣环境下,让熄灭的发动机精确地再次点燃,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挑战。而中国不仅解决了这个难题,还把它变成了可以大规模生产的成熟产品。 这种技术上的选择差异,背后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空战思路在碰撞。美国空军过去几十年一直坚信,空战的王牌是“隐身能力”加上“信息优势”。 他们的核心战术是,利用像F-22和F-35这种雷达很难发现的隐身战斗机,悄悄地飞到敌人附近,然后用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干扰对方的预警系统,在敌人还没搞清楚状况的时候就结束战斗。 在这种作战思想的指导下,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把导弹的射程做得太远,因为他们总能抢先进入有利的攻击位置。 这个思路在过去确实很有用,但随着反隐身雷达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干扰成为家常便饭,单靠隐身已经很难确保万无一失了。 就在这个时候,霹雳-15的出现,把空战的规则又拉回到了一个更直接的层面上。它的超远射程意味着,即便双方都发现了对方,拥有霹雳-15的一方可以更早地开火,这就把“谁先发现谁”的优势,转变成了“谁的胳膊更长”的较量。 西方国家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他们的战术思想和装备研发体系想要掉头,已经慢了一步。 除了发动机之外,霹雳-15还有一个让西方感到棘手的优势,就是它制导系统里用的材料。它的弹头里安装了使用“氮化镓”这种新材料制造的雷达,这种雷达模块不仅看得更远,更灵敏,而且抵抗电子干扰的能力也更强。 问题在于,制造氮化镓所必需的核心原料“镓”,全球大部分储量都在中国,并且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成熟的提纯和产业链。 这就让西方国家在原材料这个环节上受制于人,即使他们有技术,也可能因为买不到原料或者原料价格太贵而无法大规模生产。 最后,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那就是制造成本。武器的性能再好,如果贵到造不了多少,那也无法形成真正的战斗力。 欧洲联合研制的“流星”导弹性能也很出色,但一枚的成本就超过百万美元。如果要对标霹雳-15的全部性能,西方的成本可能会高到无法承受的地步。 相比之下,中国的工业体系在成本控制上有着巨大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能够极大地压缩研发和生产成本,使得霹雳-15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进行大批量装备。 所以,当西方还在为技术路线、原材料供应和高昂的成本感到头疼时,霹雳-15已经成为了中国空军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这场围绕着天空控制权的较量,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MCN双量进阶计划
外媒剖析霹雳-15空空导弹,对一个数据惊讶:感慨阵风输得不冤法国达索公司的技
【19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