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澳大利亚抗战博物馆,把日本国旗作为入口门垫,要求每一个参观者在上面踩踏30秒,把鞋底的灰尘擦拭干净,方能入馆 (信源:人民网——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让游客“践踏”日本旭日旗) 在澳大利亚一座战争纪念馆的入口处,地面上投射着一面日本国旗。要进入参观,你就必须从这面国旗上踩过去。这个不成文的规定,本身就是展览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持续了数十年的争议。 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对于澳大利亚来说,二战的伤疤远不止是历史书上的几行字。当年,超过两万名澳大利亚战俘落入日军之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能活到战后。这段经历,是构成那块“国旗门垫”的底色。 除了海外战场的损失,澳大利亚本土也未能幸免。从1942年到1943年,日军对达尔文等北部城市发动了多达64次空袭,造成二百多名平民死亡。这让整个国家第一次尝到了现代战争在家门口爆发的滋味。 所以,当外界质疑这种做法是否过于极端时,很多澳大利亚人觉得这理所应当。在他们看来,这并非主动挑衅,而是一种历史记忆的延续。那段充满血与火的过去,赋予了这个仪式在当地无可辩驳的正当性。 这种设计,彻底改变了参观者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在大多数博物馆里,历史是安静的,被陈列在玻璃柜后,供人凭吊。但在这里,历史变得有攻击性,它要求你用一个身体动作来表明立场,你无法再做一个纯粹的旁观者。 而这样的行为也让你无法忘记这段历史,不论你是否知道这段历史,但你踏上去的那一瞬间你就已经不用考虑自己的立场了。 你不需要思考,但你必须选择。是毫不犹豫地踩上去,还是绕道而行,或者在原地迟疑。这个瞬间的决定,把一段宏大的历史叙事,变成了一次具体的、个人的体验。无论你怎么选,你都已经被卷入了这段历史。 这个小小的仪式,与其说是为了宣泄仇恨,不如说更像一个过滤器。它把所有抱着“事不关己”心态的游客,强行拉进了一个需要做出反应的情境里。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往事,而是你脚下必须面对的现实。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在“激活”历史方面非常有效。日本政府的每一次抗议,都像是在为这个仪式的合理性背书,提醒着人们这块国旗背后所代表的真实伤害。抗议越是激烈,那段历史的痛感就越是清晰。 而在澳大利亚国内,反应也很多元。支持者认为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必要的国民教育。反对者则觉得做法别扭,有失风度。这种持续的争论,本身就让那段历史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复杂的个体反应。曾经有日本游客留言说,他看到国旗时心里很难受,但了解那段历史后,他也能理解澳大利亚人的做法。这种矛盾心理,恰恰说明这个仪式超越了简单的“仇恨教育”。 他用着一个行动,让进去的人都明白了这段历史。这不是简简单单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也提醒着每个进去的人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 它像一个棱镜,折射出不同身份的人在面对同一段历史创伤时的不同立场。它没有提供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了每一个路过的人。这种互动性,远比任何静态的展品都更有冲击力。 所以,这块国旗的真实目的,可能并不是为了报复。报复是短暂的,而它的目标似乎是让记忆永存。它并非要抚平伤口,而是要确保这个伤口永远不会被轻易遗忘和忽视。 它就是要用这种有点冒犯、让人不舒服的方式,对抗时间的遗忘。它确保了那段国家创伤,不会随着最后一代亲历者的离去而变得模糊。 最终,走出博物馆的人,并没有把历史的灰尘留在门口。相反,他们把这段充满争议的记忆带走了。这或许才是设计者真正想要的结果:让那段疼痛的历史,像一个无法摆脱的影子,永远跟随着这个国家。
[中国赞]澳大利亚抗战博物馆,把日本国旗作为入口门垫,要求每一个参观者在上面踩踏
画画的哈哈
2025-08-04 23:48: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