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埃及空军嫌弃中国歼-6落后,不愿给钱,僵持不下之际,团长刘国民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春天,七个人从北京出发,带着一叠飞机资料、几件行李和五美元,坐上了飞往开罗的航班,这五美元,是他们全部的外汇预算,他们的任务,是把几十架国产歼-6战斗机卖给埃及空军。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仅因为当时的国际军贸市场几乎被美苏垄断,还因为中国的战机在世界上名不见经传,根本没有人相信它们能派上什么用场。 埃及刚打完第四次中东战争,空军损失惨重,急需补充战斗机,苏联顾问已经撤离,米格-21的维护和零配件供应陷入困难,这在中方看来是一个机会。 中国早些年送过很多装备给第三世界国家,大多数时候都是援助,这次想靠自己赚点外汇,把战机卖出去,换回建设工业体系急需的设备,但真正到了埃及,代表团才意识到这并不容易。 歼-6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是苏联米格-19的中国版本,在技术上已经显得老旧,埃及空军一眼就认出了它的出身,嫌它落伍,不愿意采购。 他们更熟悉米格-21,对那一整套苏式系统已经用了十多年,操作和维护都已经形成习惯,而歼-6不仅外形老派,发动机的维修周期更短,对他们来说,要为这款飞机重新建立一整套维修体系,等于从头再来。 除了性能和系统的顾虑,埃及军方对价格也迟迟不愿松口,他们已经习惯了别国援助的模式,还拿出一份十多年前的资料,说中国曾免费援助给阿尔及利亚几十架歼-6,希望中国这次也能照旧办。 中方代表明确表示这次是商业合作,不再是无偿援助,双方在多次会谈中始终无法达成一致,谈判陷入僵局,代表团的成员们住在条件简陋的住所里,每天靠干面包和水维持生活,压力很大。 他们知道,这不是一桩普通的买卖,而是一条新路的起点,如果谈不成,不仅这批飞机卖不出去,整个军贸体系的转型都要推迟,甚至可能动摇外汇收入来源的布局。 团队负责人刘国民思索再三,决定换一个思路,他注意到埃及的副总统穆巴拉克曾是空军司令,对战斗机性能了解得很深。 他还知道,穆巴拉克曾经在巴基斯坦试飞过中国的歼-6,对这款飞机不算陌生,于是,他主动请求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帮助牵线,向穆巴拉克递交了会面请求。 很快,刘国民见到了穆巴拉克,在那次简短的会面中,刘国民把歼-6的技术资料、实战记录和经济性优势一一说明,特别强调了这款飞机在越南战场的战绩,以及在沙漠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穆巴拉克表示认同,认为歼-6虽然不是最新款,但在维护便利和起飞反应时间上有明显优势,特别适合高温、尘土多的中东战场。 随后,穆巴拉克亲自去机场试飞了歼-6,他对这架飞机的操控感和飞行动作印象良好,并当着军方多位将领的面表示支持采购,这一举动极大地改变了局势,军方的态度迅速发生了转变,谈判重启。 刘国民把握住这个转机,提出了更灵活的付款方案,中方愿意接受首付30%,剩余款项分五年支付,年利率控制在3%以内,还承诺附送20台备用发动机,并帮助埃及建立本地维修中心。 这样的条件,在当时来看已经非常优惠,而且能够迅速缓解埃及空军面临的作战压力,合同最终签订,包含44架歼-6战斗机、6架教练机和大量配套零件,总额1.67亿美元,首付款2700万美元在一周内到账。 这笔外汇被迅速用于引进西德的机床和英国的航空材料,沈阳飞机制造厂重新恢复生产线,成百上千名工人重新上岗,工厂里灯火通明,机器日夜运转。 这次交易在中东地区引发了广泛关注,伊拉克代表团随后前来考察,订购了更多的歼-7;巴基斯坦也追加了歼-6的订单,到1980年底,中国军机出口突破5亿美元,占当年外汇收入的相当比例。 这桩被许多人原本并不看好的交易,成为中国军工走向世界的关键一役,从一开始被人质疑“技术落后”、不愿出钱,到最终成功签约、打破援助惯性,整个过程靠的不是噱头,而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坚持,一种将技术、价格与服务配套结合起来的策略。 多年后,埃及总统塞西访华,特意向已经退休的刘国民授予“埃及之星”勋章,这场军贸交易,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急需的外汇和信心,也开启了一条军工产品市场化、标准化的出口之路。 开罗军事博物馆中,那架至今陈列的歼-6战机,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它不仅见证了一段合作的开始,更记录了中国军贸从“白送”到“靠自己”的那一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环球网——不再白给改收成本费 中国1.6亿军机外贸揭秘
1979年,埃及空军嫌弃中国歼-6落后,不愿给钱,僵持不下之际,团长刘国民冒出一
史笔如刀
2025-08-05 00:28: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