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因情报有误,志愿军一个连被敌军一个营团团包围,危机时刻,连长于喜田不仅没有带领全连战士突围,反而带领战士们,攻占了敌军11个主阵地,最终成功将敌军击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4月,朝鲜战场进入关键时期,志愿军正在进行第五次战役,志愿军第39军某团一个连队接到命令,要尽快攻占鸡鸣山高地。 这座山头海拔800多米,是美军重要的观察哨和交通节点,拿下它,就能打乱敌军的侦察和指挥系统,任务紧迫,连长于喜田带领全连战士连夜出发,准备在拂晓前展开攻击。 夜色漆黑,队伍悄悄沿着山路前进,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山道积雪还未完全融化,脚下咯吱作响,因为地形复杂,再加上情报提供的地图不准确,行进途中队伍不知不觉偏离了既定路线。 凌晨时分,战士们发现所占据的几个山头并不是任务中的鸡鸣山,透过望远镜,山下美军营地帐篷密布,正在调动兵力,这才意识到,他们已误入敌军包围圈。 敌军正是美军第25师下辖的一个机械化步兵营,从三面合围而来,准备将这个连一举歼灭,面对困境,部分战士主张趁夜突围,但于喜田拒绝撤退。 他带着骨干反复观察地形,重新确认鸡鸣山的位置,他发现敌军虽然兵力强,但大多分布在外围阵地,中间存在多个防御薄弱点,尤其是几个小山包之间,存在火力空隙。 于喜田决定反其道而行之,集中兵力逐步推进,先拿下敌人外围的几个阵地,然后依靠地形阻击反扑,再向主峰发起冲击,为了吸引敌人注意,一排战士主动在正面发起佯攻,制造火力声响。 二排和三排则悄悄从侧面绕上山岭,突袭敌人侧翼,半小时内连占三处制高点,击溃了分散部署的敌军哨所,并缴获一批美军弹药。 攻下几个小阵地后,志愿军很快面临弹药短缺问题,战士们开始利用缴获的物资重新分配火力,中午时分,战斗推进到第六个山头,敌军主阵地开始组织反击。 于喜田亲自带突击小组绕到主峰背侧,发现敌人弹药库建在一处靠近悬崖的位置,他命令神枪手击中几个油桶,引爆弹药,滚滚浓烟和火光让敌阵大乱。 与此同时,正面战士趁机猛攻,将第七和第八个阵地一一拿下,到了下午四点,第十个山头也被志愿军收入囊中,距离主峰只有一步之遥。 当夜,敌军调集援兵再次反扑,炮火密集覆盖整个山腰区域,志愿军战士已经连续作战十几个小时,不少人已经筋疲力尽,但没有一个人后退。 他们用缴获的美军步枪和迫击炮反击,有的战士实在没了子弹,就用石块投掷敌人,甚至用刺刀与冲上来的敌军搏斗。 第二天清晨,连队打下了第十一座阵地,也就是敌人的指挥所所在的高点,此时全连仅剩三十余人,敌军数次发起反攻,但都被志愿军坚决顶住。 高地上弹药几乎耗尽,战士们把工兵锹、望远镜、甚至干粮袋都拿来筑起临时工事,阵地数次被冲击,又数次被夺回,战士们饿了啃冻土豆,渴了吃雪解渴,守了整整两昼夜。 终于,增援部队从侧翼赶来,与残余连队里应外合发起最后反击,将敌军彻底击溃,战后清点,美军丢下四十余具尸体和大批装备仓皇撤退。 这场战斗中,志愿军连队共攻占敌人11个阵地,在情报错误、孤军作战、弹药不足的极端情况下,用近乎血战的方式实现了任务目标。 战斗结束后,这个连队被评为“英雄连队”,于喜田升任营长,事后复盘,这次战斗之所以能胜,靠的不仅是勇气,更在于战地观察和决策的准确及时。 连队临战应变,抓住了敌人部署未稳的空档,逐点突破,化被动为主动,最终完成反包围。 指战员们用自己的血肉和信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出一场以少胜多的胜仗,这段历史也被记录进志愿军战史,成为无数后人学习的范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大众日报——致敬最可爱的人|于喜田:勇夺鸡鸣山
朝鲜战争中,因情报有误,志愿军一个连被敌军一个营团团包围,危机时刻,连长于喜田不
史笔如刀
2025-08-05 00:47: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