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国民党高官陈尔晋与珠宝商之女完婚。结婚后不久,陈尔晋发现妻子经常早出晚归,形迹可疑,他跟踪发现,妻子根本不是去打麻将,而是偷偷跟一群人去一个破旧的洋楼!
那年的长沙,湘江边的风裹着初夏的燥热,吹过那场轰动全城的婚礼,新郎陈尔晋一身笔挺军装,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他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黄埔八期的炮兵精英,刚在台儿庄战役里用高炮打下日军飞机的英雄。
新娘王曼霞挽着父亲,那位安徽珠宝大亨的手臂,旗袍上的金线刺绣晃得宾客睁不开眼。
谁都以为这不过是又一场权贵联姻,连蒋介石都派人送来贺礼,没人注意到新娘接过捧花时,指尖在微微发抖,她西装革履的父亲更不知道,女儿早就在四年前把名字写进了共产党的秘密花名册。
婚后的王曼霞白天是军官太太圈里的麻将高手,夜晚却总在梳妆台前多停留十分钟,她对着镜子涂口红时,其实在数着抽屉夹层里《共产党宣言》的页数。
陈尔晋起初只觉得妻子爱玩,直到某个深夜,他掀开被子摸到冰凉的缎面床单,发现本该在牌桌上的太太连手提包都没带出门,副官支支吾吾说夫人最近常去岳麓山脚的破洋楼,那地方连黄包车夫都不愿靠近。
第二天陈尔晋亲自跟踪,看见王曼霞踩着高跟鞋跨过积水的巷子,推开洋楼铁门时,她突然回头望了一眼,躲在梧桐树后的丈夫看清了她的眼神,那里面烧着火,和舞会上温柔浅笑的名媛判若两人。
洋楼里传来的声音让陈尔晋浑身发冷,他听见妻子用他从未听过的激昂语调念着“武装斗争”,听见一群人压低声音合唱《国际歌》,玻璃窗上的剪影里,王曼霞举起的手臂像一柄出鞘的剑。
最让他心惊的是散会时的场景:他的太太从真丝手袋里掏出一把勃朗宁手枪,熟练地卸下弹匣递给同伴。
那一刻他忽然想起上个月家宴,王曼霞笑着给蒋纬国倒酒,而这位学生刚在席间透露了国民党围剿新四军的计划。
陈尔晋在书房等到凌晨三点,当王曼霞轻手轻脚推开门,迎面撞上丈夫手中那本《共产党宣言》时,空气凝固得能听见怀表秒针的走动。
这个总被舞会太太们羡慕的“神仙眷侣”,此刻中间隔着整条黄浦江那么宽的鸿沟,王曼霞没编借口,她径直拉开衣橱暗格,取出一叠泛黄的《红色中华》报,其中一张印着周恩来在武汉演讲的照片。
“我是周恩来直接领导的特工,代号‘藤蔓’,”她声音很轻,却震得陈尔晋耳膜生疼,“你要么去告发,要么明天就离婚。”
那夜的书房亮着长明的灯,陈尔晋翻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纸页间夹着王曼霞娟秀的批注:“尔晋若读至此页,请对照蒋氏‘攘外必先安内’手令。”
窗外传来卖晨报的吆喝,报童喊着“日军轰炸长沙”的号外,而书桌上还摊着蒋介石亲笔写的嘉奖令。
天亮时,这个曾指挥高炮打下四架敌机的军人,盯着妻子微微隆起的小腹说:“教我认识真正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藏在王曼霞带来的每一份情报里,1939年武汉黄鹤楼的密谈中,周恩来指着长江对岸的日军碉堡对陈尔晋说:“你看到的武器差距,我们看到的却是人心向背。”
那天回程的轮渡上,陈尔晋第一次注意到船舱里挤着的难民,他们怀里抱着的,正是王曼霞偷偷运往前线的药品包裹,这个发现让他卖掉祖传的怀表,换回二十支盘尼西林。
接下来的十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双人舞,陈尔晋在台儿庄战场用国民党的高炮轰退日军,转身就把蒋介石的江防图塞进王曼霞的貂皮大衣夹层。
王曼霞端着香槟游走在南京军官俱乐部的舞池,裙摆扫过的沙发底下粘着最新调防计划,连他们襁褓中的儿子都不知道,每次全家福合影时父母交握的双手间,传递着多少关乎生死的密码。
直到1949年5月9日,叛徒的出卖让这场舞蹈戛然而止,特务闯进上海牯岭路的洋房时,王曼霞正在给11个月大的陈冠宁唱摇篮曲。
她最后吻了吻孩子,对哭泣的奶妈说:“带他去看红旗插遍外滩的那天。”
八天后,陈尔晋夫妇倒在宋公园的枪声里,而他们试图策反的国民党装甲部队,最终成为解放上海时第一支放下武器的部队。
如今虹桥公墓的合葬墓前,常有人放下一本《共产党宣言》,泛黄的纸页里夹着张褪色的婚礼请柬,上面印着当年长沙最时髦的烫金字体。
而照片里的新郎新娘永远定格在27岁和25岁,那是他们各自带着秘密任务相遇的年纪,也是两股历史洪流在个人命运中激荡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