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似乎开了天眼,当3万红军来到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时,老蒋兴奋不已,立即布下天罗地网,石达开第 二弥漫在大河两岸。
但当地有一个九旬老人,冥冥之中为了这一天,似乎也等了72年。1863年,18岁的宋大顺站在大渡河的峭壁之上,亲眼目睹了石达开全军覆没。此后,他常常思考,如果以后再有一支军 队被困于此,应该如何绝处逢生?
72年后的1935年,红军的马蹄声惊醒了沉睡的峭壁。同样是5月,地点也是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已经90高龄的宋大顺遇到了我们的最 强大脑。
刚刚突破金沙江的中 央红军在安顺场找到了两条小船,每船装9人,18勇士强渡大渡河。但是3万红军,想靠这两条小船运到对岸需要一个月。而后面国党薛岳的10万追兵很快就会到达这里,川军杨森的堵截部队也只剩几天的路程,3万红军命悬一线。
1935年5月26日深夜,主席在安顺场河岸的篝火旁彻夜难眠。政 治部主任李富春带来了一个关键消息,说镇上有一位90岁的前清老秀才宋大顺,是一部活历史,要不要带来见一见?
正在为渡河焦虑的主席大手一挥,“不用他来,我们现在就去见他!”这位老人告诉红军,当年石达开因庆贺爱妃生子贻误战机。而且也是正值五月,高山积雪融化,导致大渡河水暴涨,两岸又都是悬崖峭壁,河水下面的礁石横冲直撞,渡河相当困难,跟金天的情况没有两样。
而石达开当年受清军和彝兵两面夹击陷入绝境,最后,石达开幻想“用一人之头以全三军”,结果四川总督骆秉章言而无信,不仅活剐了石达开,还把放下武 器的太平军全部杀戮。
听到这里,李富春焦急地问宋大顺,“绝 不能让历史重演!只是当下,先生可有良策救我红军?”
老人用颤抖的手指向了大渡河的上游,“这里有一条小路,非常崎岖,几乎没人走过,全长大约320里。那里有一座桥叫泸定桥,康熙年间建的。你们的三万大军只有抢先占领此桥,半天即可渡过大渡河。”
90高龄的宋大顺简直就是一个历史活地图,他凭借对这一带的地理熟悉,划出了准确的行军路线。但他也承认,“你们红军必 须跟时间赛跑,绝 不能让敌人抢先到达那里,就看你们谁跑得快。”
这就是为什么叫飞夺泸定桥。这一刻,宋长顺老人就是那个改变历史的人。终其一生,他似乎都在此恭候那个天命之人,否则他又何能在乱世之中高寿至此?
当最后一支红军离开大渡河,有人跟宋长顺老人挥手告别,表示感谢。老人家仰天长叹,“不是我救红军,这是天意!”
后来,宋大顺的孙子做了红军抢渡大渡河陈列室的管理 员,如今“大渡河纪念馆”的馆长是他的曾孙宋福纲,这是红色的世袭罔替,宋大顺的子孙配享“铁帽子馆长”。老铁们,我这么说没毛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