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位身着军装的男子敲开了一个破茅屋的门,来开门的老太太一脸错愕地问:

吴仁磊说 2025-08-05 14:02:12

1947年,一位身着军装的男子敲开了一个破茅屋的门,来开门的老太太一脸错愕地问:“长官您找错门了吧?”

1949年之前,中国大地上战火不断,无数普通人家的平静生活被打破,在湖北黄安县的七里坪郑家塘,一个普通的农家面临着同样的困苦。

家里仅靠几分薄田糊口,常年挣扎在温饱线上了,作为家中的老大,郑国仲从小就明白日子的艰难。

后来在一九二九年,他做了一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那时,红军正在当地招兵买马,而他也就只有16岁,心中却坚定了意志。

他知道父母必然舍不得,说出来只能徒增伤感,最终他默默流着泪,朝着家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便头也不回地踏上了寻找红军的路。

加入红军队伍后,他在战火中迅速成长,作战英勇,逐渐担当起重要职责, 他先后参加了很多重要的战斗,其中狼牙山和阳明堡的战斗都磨砺了他的意志和能力。

真正让他崭露头角的,是在著名的百团大战期间发生的狮脑山战役,当时他已是八路军的一名团长,肩负重任。

在狮脑山这片阵地上,面对日军凶猛的进攻,他指挥所属的一营官兵硬顶了整整七个昼夜,这支英雄的部队成功守住了高地,打得顽强,为整个百团大战开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好头。

八路军连续四天向全军通报表彰他们的功绩,极大地鼓舞了所有抗日将士的信心,连那会的彭指挥都忍不住称赞这些守卫狮脑山的勇士们,称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1942年春天,日军又把矛头对准了太行山区的八路军,企图困死我们的主力部队,当时太行山的八路军主力并不多,情况异常危急。

除了数量不多的警卫部队,最具战斗力的就是他率领的769团了,关键时刻,一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他的肩上,掩护八路军前方总部的重要领导彭德怀、左权等同志安全突围。

他毫不犹豫,立刻带着主力团抢占了地形极为险要的十字岭高地,这个地方卡在关键位置,属于谁占住了谁就有优势。

多年征战,他立下了赫赫战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到1947年时,已是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的副司令员了。

然而,无论功勋多么卓著,夜深人静时,他心里始终放不下一个地方,那个湖北黄安七里坪的破旧老家。

离家整整二十年了,父母还在吗,他们过得好不好?这份刻骨的思念随着时间流逝愈发沉重。

1947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开始了,大军路过湖北境内,路过家门,这个念头让他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他终于有机会回家看看了。

越接近家乡,心情越是复杂,二十年过去,记忆中熟悉的山路、村落都是否变了模样,家乡的父老乡亲是否都还好?

带着满心的忐忑和期盼,他终于踏上了家乡熟悉的土地,他凭着记忆,在村里艰难地辨认着路径,摸索到一扇破旧的茅屋门前,深吸一口气,他伸出微微颤抖的手,叩响了门。

门“吱呀”一声开了,站在眼前的是一位头发花白、饱经沧桑的老妇人,她显然对这个穿着军装、陌生的军官感到错愕和一丝恐慌,怯生生地问道:“您是不是找错地方了?”

他仔细端详着眼前这张刻满风霜的脸庞,即使岁月无情地改变了容颜,但那份刻在骨子里的熟悉感再也藏不住了。

巨大的情感冲击让他瞬间红了眼眶,情不自禁地冲上前紧紧抓住老妇人的手,双膝“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朝着母亲连连叩首,眼泪再也抑制不住地奔涌而出。

老妇人愣愣地望着他,那声呼唤猛地戳中了心底最深的角落,她浑浊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仔仔细细端详着这张跪在自己面前的军人脸庞。

尽管被军旅岁月刻画得更加刚毅和沧桑,但那份眉眼间的神韵和轮廓,正是她朝思暮想、夜夜牵挂的大儿子!

与此同时,屋里的一位老汉闻声步履蹒跚地踱步出来,嘴里习惯性地叼着旱烟袋,看到门口的一幕,再仔细看清那跪地军人的面庞,老汉手中的烟袋“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同样老泪纵横,这是他那离家二十年生死未卜的大儿子郑国仲!

刹那间,小小的茅屋里,三位分离二十年的骨肉至亲紧紧拥抱在一起,所有的思念、担忧、委屈、悲苦和失而复得的狂喜,都化作了汹涌的泪水尽情流淌。

他的这段归乡的故事,其实是那个动荡年代千万个家庭的一个缩影,无数的中华好儿女,像他一样,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希望,在青春年华毅然告别白发高堂、告别新婚妻子、告别嗷嗷待哺的幼子,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他们在枪林弹雨里摸爬滚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他们何尝不眷恋家中的温暖?

只是他们深知,没有了国家安宁,哪来的小家平安?他们的毅然离家、他们的舍生忘死,正是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能够摆脱战争的苦难,能够不再忍饥挨饿,能够不再经历骨肉分离的痛彻心扉。

想想像郑国仲和他的战友们,以及在他们背后默默支撑、默默守望的家庭,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和无悔的牺牲,为我们换来了今天不再担惊受怕的生活。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吴仁磊说

吴仁磊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