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85%瑞典人痛斥中国,三个世纪的仇恨难解,何以至此? (信息来源:环球网

纸短情长啊 2025-08-05 22:14:59

[太阳]85%瑞典人痛斥中国,三个世纪的仇恨难解,何以至此? (信息来源:环球网——瑞典电视台为什么敢辱华?认为“洋大人教训没错”的还大有人在;海外网——种族歧视事件频出暴露瑞典社会深层危机) 瑞典一向以高福利、和平宁静示人,然而他们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却高到惊人。 皮尤中心的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就有85%的瑞典人对中国持负面态度,即使过了几年全球风向有所缓和,这个比例也顽固地留在八成以上。 这种近乎全民级别的反感,显然不是一两个孤立事件就能解释的。2018年中国游客事件后瑞典电视台的嘲讽,不过是冰山一角。要弄明白这背后的缘由,恐怕得把时间往前倒推三个世纪,去看看一位科学巨匠是如何无意中埋下了一颗偏见的种子。 这位巨匠就是瑞典生物学家卡尔·林奈。他在18世纪创立了现代生物分类学,然而,他的研究诞生于欧洲大航海时代,免不了为当时的殖民扩张思潮服务。 在1735年初版的《自然体系》中,林奈毫不犹豫地把欧洲白种人放在金字塔顶端,而在描述亚洲人时,却挑了个病态十足的拉丁词“luridus”,意为“蜡黄色”。他亲手给遥远的中国人贴上了一张充满歧视意味的标签。 这套理论借着林奈的权威,迅速在欧洲传开,为后世系统性的种族偏见提供了最初的理论背书。不过,种子再厉害,也得有合适的土壤。18世纪的瑞典恰恰在迷恋与摩擦中,为这颗种子提供了绝佳的潜伏环境。 当时的瑞典上流社会堪称中国的“铁杆粉丝”。1732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首次抵达广州,开启了两国直接贸易。一时间,“中国热”席卷王室与贵族。那座至今仍是欧洲中国风园林典范的“中国宫”,就是这股风潮的极致体现。 可两国交往的裂痕也同样清晰。由于瑞典缺少能卖到中国的东西,对华贸易常年巨额逆差,白银哗哗外流。商人们在游记里频频抱怨中国官僚的苛刻。 彼时的交锋就已经隐隐埋下了一条线,若是在核心利益上起了冲突,他们并没有表面上的那么和善,试图和中国进行友好的贸易往来。 1950年,瑞典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两国关系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两国开启了数十年的“蜜月期”。在此期间,爱立信、沃尔沃等瑞典企业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用技术和管理经验换来了广阔的市场。 这段蜜月期能维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位置摆得很正:瑞典是先进的老师和投资者,中国是谦虚的学生和巨大的市场。 可当中国从“世界工厂”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开始在产业链上游与瑞典企业正面竞争时,平衡被打破了。在一些瑞典人眼中,“蛋糕被分走”的焦虑与失落笼罩在他们心头。心态一崩,那颗沉睡了近百年的种子仿佛被唤醒,开始重新发芽。 从桂民海事件的持续发酵,到瑞典电视台的辱华风波,再到H&M高调抵制新疆棉,直到2024年彻底抛弃中立加入北约……桩桩件件都将两国关系推入另一种极端。 只是当一个国家习惯了用他人的“不堪”来印证自身的“优越”,他们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能够真正得到解决吗?他们继续待在自己搭建的舒适茧房里,又能够改变自己的贸易伙伴不断发展的事实吗? 瑞典机床事件就是这一问题最鲜明的大案,“和则两利”,但是“分”,中国也不会发展的步伐,反倒更多的寻求自主创新,研发自己的高端机床,而瑞士最终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面临机床市场不断被压缩的现状。

0 阅读:87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