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来了4名刑满释放的寸头少年,出于心善,韩雅琴给他们盛了四碗饭,不想,这一顿饭,竟让韩雅琴成为了700多名劳改犯的“妈妈”! 1983年的中国,改革的春风刚吹起来,很多人还有点懵。韩雅琴,一个响应号召从吉林延吉来到太原冶金建筑公司的东北女性,也遇上了时代的浪潮——企业分流,她下岗了。东北人的性格里,就没“认命”这两个字。她不服输,带着几个同样下岗的姐妹,开了个小小的“英辉”建筑公司,又在公司边上支了个早餐摊。 那天是11月,天冷得人直哆嗦。韩雅琴的早餐店热气腾腾,突然,门口晃进来四个身影。是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个个剃着寸头,衣裳单薄,在寒风里像四根可怜的豆芽菜。他们在门口探头探脑,又怕又渴望。 换一般人,看这架势,心里早拉起警报了。可韩雅琴不一样,她打量着这几个孩子,眼神躲闪,一脸的疲惫和不安。其中一个胆大的,脸憋得通红,上来就交了底:“阿姨,我们…我们是刚从少管所出来的,身上一分钱都没有。” 这话一出,空气都能结冰。可韩雅琴没皱一下眉头,反而乐呵呵地招呼他们:“哎呀,多大点事儿!快坐,锅里有热乎的老豆腐,管够!” 几个小伙子当场就愣住了,估计在想这是不是幻觉。他们出来后,处处是白眼和嫌弃,没想到在这家小店,等来的是热饭和笑脸。一顿狼吞虎咽,吃完后,他们对着韩雅琴深深鞠了一躬,转身就走了。 几天后,四兄弟又来了,比上次还狼狈。等店里客人走光,他们进来“扑通”一声,齐刷刷跪下了。“阿姨,求您收留我们吧!我们啥活都能干,给口饭吃就行!” 韩雅琴犹豫了。这可不是添双筷子那么简单,是四个活生生的人,是四段可能走向悬崖的人生。 领头的孩子看她犹豫,急了,突然撂下一句狠话:“您要是不收留我们,我们就去砸银行的玻璃!这样就能被抓回去,起码饿不死!” 她再也没犹豫,一把将四个孩子搂进怀里,声音都哽咽了:“留下,都留下!以后这儿就是你们的家,我就是你们的妈!” 就这么着,一顿饭,一句承诺,韩雅琴用最朴素的善良,完成了一次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天使投资”。她投的不是钱,是人心,是良知。 把四个半大小伙子领回家,日子立马就紧巴起来。家里床不够,就搭木板,连厕所都塞了个人。她自己亲生的孩子,都得给这几个新来的“哥哥”让地方。白天,孩子们就在早餐店帮忙,干活卖力,手脚麻利。 可风言风语也起来了。“老韩,你这是引狼入室啊!”“他们都是犯过事儿的,小心点!”合伙的姐妹也抱怨,这小本生意,哪养得起四个白吃饭的? 韩雅琴心里急,但她更清楚,她要是撒手,这几个孩子这辈子可能就真完了。她一边安抚大家,一边琢磨,光管饭不行,必须得让他们找到人的尊严,得让他们堂堂正正地活。 机会很快就来了。那会儿,她住的小区在搞煤气改造,家家户户扔出来一堆废砖头,堆得跟小山似的。而小区里的人行道还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韩雅琴看着废砖和泥路,一个绝妙的“商业计划”冒了出来。 她把孩子们叫到跟前:“儿子们,咱干一票大的!把这些砖头利用起来,把这路给它铺平了!让大家看看,你们不是吃白饭的!” 韩雅琴带着四个“儿子”,推着小车,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铺路工程”。一块砖一块砖地捡,一块砖一块砖地铺。这是纯粹的体力活,又脏又累。但几个小子没一个喊苦,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 大半年时间,他们硬是用双手,把坑坑洼洼的土路,铺成了一条条平整结实的砖路。居民们出行方便了,看他们的眼神也从嫌弃变成了微笑和点头。这事儿在当地动静不小,连十三冶的领导都被感动了,主动拍板,给了他们6万块钱的经济补偿。 在八十年代,6万块可是一笔巨款!当韩雅琴把钱交到孩子们手上,告诉他们“这是咱们用汗水挣来的第一笔钱”时,几个大小伙子抱着钱,哭得稀里哗啦。这笔钱,成了韩雅琴帮教事业的第一桶金,也成了她那个特殊“社会企业”的启动资金。 有了这笔钱,韩雅琴的思路更活了。她和孩子们成立了一个“劳动服务队”,啥活都接。专门干别人看不上、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比如,帮医院盖太平间,这活儿听着都瘆人;再比如,掏大粪、清扫厕所。 “太原有个韩妈妈,专门收留刑满释放的年轻人”,这名声就这么在那个特殊的圈子里传开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从监狱或少管所出来后,走投无路,就跑来投奔她。到2001年,她身边的“儿子”已经增加到了40多个。 韩雅琴意识到,光靠出卖体力,不是长久之计。她开始搞“产业升级”。她四处托关系,把脑子灵光的孩子送出去学技术:学厨师、学修理、学理发。她常说:“家有千亩良地,不如一门手艺。妈能管你们一时,管不了一世。” 孩子们学成归来,她就拿出积蓄给他们开店。理发店、修理店、小饭店……一个个小小的店铺,既是孩子们的实习基地,也是他们未来的事业。
这下真逃不了啦!烂骨头已经被立案啦!云昊把她立了,已经受理了!也审核通过了!烂骨
【2评论】【1点赞】
用户10xxx45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