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美开战,我国有 “三大短板” 很致命?补齐之后将不怕任何人。当前的中国已是明确的军事强国,不少人认为中国军力已能与美国媲美,但事实上,中国仍有 “三大短板”,若不补齐,一旦中美开战,很可能陷入被动,甚至可以说是 “致命” 的。 辽宁舰编队西太平洋演练的画面里,舰载机起降的轰鸣声中,总有一艘 901 型补给舰伴随左右。 这艘被称为 “航母奶妈” 的巨舰,一次能携带数万吨燃油和物资,却仍难掩远洋补给的窘迫。 在连续高强度演练中,它的补给效率比美军 “供应级” 补给舰低了近 30%。 这背后,是中国海军远洋后勤体系的现实差距:美军仅现役大型补给舰就有 30 余艘,而中国同类舰艇不足其半数,且在模块化补给、恶劣海况作业等方面仍有代差。 远程投送能力的差距,在亚丁湾护航中体现得更为直观。中国护航编队每次轮换,都要跨越印度洋,单程耗时近 20 天,途中只能依靠自带补给或友好国家港口的有限支持。 而美军在波斯湾的第五舰队,依托巴林基地,舰艇休整、弹药补充、人员轮换均可在 48 小时内完成。 这种差距的根源,在于海外保障体系的密度 —— 美国在全球拥有 374 个军事基地。 而中国目前仅在吉布提有一个海外保障基地,且功能集中于后勤补给,缺乏全方位的作战支援能力。 当冲突发生在远离本土的西太平洋或印度洋,这种 “无后方作战” 的困境可能被无限放大。 空中加油机的缺口,则直接制约着空军的战略打击范围。东部战区某部的演习数据显示。 歼 - 20 在不加油的情况下,作战半径可覆盖第一岛链,但要延伸至第二岛链,就必须依赖空中加油机。 而目前中国空军的加油机总数不足美军的 1/10,且主力运油 - 20 的数量仅十余架,难以支撑大规模机群的远程作战。 美军仅 KC-135 就有 300 余架,其最新的 KC-46 还具备同时为战斗机、轰炸机加油的能力,这种差距使得中国空军在 “远洋制空权争夺” 中始终面临 “腿短” 的尴尬。 这些短板的形成,与中国国防策略的转型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中国奉行 “国土防御” 战略,军事建设以 “拒敌于国门之外” 为核心,对远洋投送、全球部署需求较低。 但随着国家利益向全球延伸,以及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这种 “守土思维” 已难以适应新的挑战。 就像吉布提基地的建设,从提出构想至投入使用耗时 8 年,期间涉及 10 余个国家的外交协调,足见海外保障体系建设的复杂性。 不过,补齐短板的努力从未停止。在海南某军港,新型综合补给舰正以年均 2 艘的速度下水,其采用的 “横向 + 垂直 + 纵向” 立体补给模式,效率较前代提升 50%。 运油 - 20 的产能在三年内翻了两番,且已具备为歼 - 20、轰 - 6N 等机型同时加油的能力。 在 “一带一路” 沿线,中国与多个国家达成港口合作协议,这些民用港口在紧急情况下可转换为临时补给点,形成 “准海外基地” 网络。 更关键的是,中国正以体系化思维弥补差距。比如,在无人机领域的优势正被用于远洋补给。 大型无人运输机已在南海完成岛礁补给试验,未来可承担危险海域的物资投送。 量子通信技术的突破,让远洋舰队与本土的指挥链路更抗干扰,减少了对海外基地通信设施的依赖。 这种 “非对称补短板” 的思路,正在重塑中美军力对比的格局。 说到底,军事短板的本质是国家综合实力在特定领域的体现。中国在船舶制造、航空工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突破,已为补齐短板奠定了基础。 随着 055 型驱逐舰批量服役、福建舰海试推进、新型加油机研发加速,这些曾经的 “致命短板” 正在转化为新的优势增长点。
一旦中美开战,我国有“三大短板”很致命?补齐之后将不怕任何人。当前的中国已是
有意义的旅行
2025-08-06 00:59: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