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规矩不成方圆!”湖北,退役军人想进军人候车区,结果遭到无情拒绝,理由是只能现

经略简料 2025-08-06 10:18:32

“没规矩不成方圆!”湖北,退役军人想进军人候车区,结果遭到无情拒绝,理由是只能现役!男子一气之下发视频吐槽,自己服役8年,看军人候车区就1人,就想进去坐坐,本以为这番吐槽会得到支持,结果网友却一边倒支持车站! 在湖北襄阳火车站,一扇普通的玻璃门,划出了两片天地。门里,是几乎空无一人的军人候车区;门外,一位服役八年的退役军人想进去歇歇脚,却被工作人员拦住了。 理由很简单,也很有力:“只对现役军人。”老兵觉得委屈,不理解。 他把这段经历发到网上,大概是希望能找到共鸣,讨个说法。谁知,舆论的潮水却意外地涌向了车站那边。 这件小事,也因此成了一个值得琢磨的样本。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屋子空着也是空着,让老兵进去歇会儿怎么了?这不是资源浪费吗?可这笔账,偏偏就不能这么算。车站的规定白纸黑字,写的是“现役军人”。 对于穿过军装的人来说,“令行禁止”这四个字,是融入血液的行为准则。讽刺的是,这位最该懂规矩的老兵,偏偏想为自己破个例,这就有点意思了。 挑战一条明确的规则来争取一个小小的便利,这和他当年所受的训练,似乎正好背道而驰。 进一步看,这个候车区的首要目的,从来不是一种福利,而是一项战备保障。有网友说得直白:这是给“扛着枪的战士”准备的。平时看着空,好像没什么用,但它的价值恰恰就在於“备用”。 我们常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个空间就是为了确保那些正在执行任务、需要随时待命的现役军人,有个绝对可靠的地方休整,保持状态。 它的价值不在於平时有多热闹,而在於关键时刻它必须是空的、可用的。如果对数量庞大得多的退役军人群体开放,这个保障设施恐怕很快就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变得和普通候车室没什么两样。 这场争论的核心,其实是一个身份转变与荣誉安放的问题。从现役到退役,脱下的不只是一身军装,更是肩上的即时责任。现役军人,他们的身份是任务性的,社会为他们提供专用候车区这类便利,更准确地说,是与其职责挂钩的“勤务保障”,是确保他们高效完成任务的工具。而退役军人,已经光荣地完成了使命,回归为普通公民。他们的身份,成了一种终身的“荣誉标识”。 国家对这份荣誉的回报,体现在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优待体系里。这份荣誉从未褪色,只是实现方式变了。比如买票优先、专用通道、就业扶持、创业优惠、医疗优待等等,这些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政策,才是对他们过往奉献的实实在在的回馈。 一个是针对“在岗”的勤务保障,一个是面向“离岗”的社会尊崇,两套体系,各有侧重。硬要把两者混为一谈,挤进不属于自己当前身份的区域,反倒是对规则和自身荣誉的双重误解。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那位老兵当时的心情。被人当面拒绝,面子上可能挂不住,心里觉得不被尊重,这种感受很正常。看到空着的房间想利用起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真正的军人格局,恰恰是超越个人感受,去理解和维护整个系统的运转逻辑。 把个人遭遇放到网上,虽是个人权利,却也容易变成一种情绪上的“绑架”,引发不必要的对立。 说到底,车站那句“不准进”,不是对退役军人的冷漠或不敬。 恰恰相反,它维护了整个拥军优属体系的严肃性。对军人真正的尊崇,应当是全社会共同遵守规则:让现役军人的保障精准高效,让退役军人的优待普遍落实,各归其位,各得其所。这就是规矩的力量。 那么,在您看来,社会在尊崇军人这份共同荣光的过程中,应当如何更好地平衡好对退役群体的普遍优待和对现役群体的精准保障呢?

0 阅读:95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