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年,51岁范仲淹娶15岁青楼女子甄金莲。洞房夜,范仲淹惊讶发现新娘竟是处子之身,不禁问道:如夫人名扬鄱阳湖一年多,怎么还是完璧之身?” 鄱阳湖的水面泛着阴沉的光。范仲淹被贬到这儿当知州,年过半百,心里憋着一股难消的郁气。 在朝堂,他锋芒毕露,直言弹劾权臣,结果被一纸调令打发到了江南湖畔。 这里风景好,可对一个曾经在京城叱咤的人来说,风景也变成了讽刺。 任上的日子很苦闷,政务繁杂,洪水又一波接一波。 当地的朋友看不过去,硬拉着他去散心。那天夜色很深,灯火亮在水面上,一条画舫在湖里漂着,船上笙歌阵阵。 朋友说,这里有个姑娘,不一样,让你看看。 那就是甄金莲。 她当时才十四五岁,穿一袭浅色长裙,腰身瘦削,眉眼清亮。 有人低声说,这是新来的清倌人,卖艺不卖身。 台上她弹的是一曲《梅花三弄》,指尖轻触弦声如水,眼睛没看台下人,像整个世界都不关她的事。 范仲淹心头一震。他一辈子见过的女子多了,官家小姐、闺阁名媛、巷口卖唱的,都有人情烟火的味道。 可这个甄金莲,眼神冷静得像湖面,没有一点市井媚态。 朋友看他盯得久,笑着打趣:“甄姑娘名扬鄱阳湖,说媒的都能排到湖那头。” 传言没错,她在这里小有名气,却始终守着底线。那些权贵出钱想买她的第一次,她一口回绝。 不接客,不随便出门,白天读诗画画,晚上登台唱几曲。 有人说她傻,这一行,青春就是饭碗,守来守去最后什么都没了。 她只淡淡一句:我的身子,要给我心里认定的人。 这一年里,范仲淹和甄金莲的接触不多,却总能在各种场合听到她的消息。 洪水那年,她主动捐出演出所得,买米救了几十户灾民。 这在青楼女子中很少见。他心里渐渐有了念头,可顾忌着自己的身份和年纪,没有动作。 转折出现在一次宴席上。地方上有人故意安排甄金莲作陪,席间觥筹交错,暗示她多敬几杯。 她笑而不饮,起身离席,借口不适回房。有人气得拍桌子:“架子真大!” 第二天,这事传到范仲淹耳朵里。他没表态,却叫人送去一幅画,画上是两行字——‘冰清玉洁,兰心蕙质’。 甄金莲看后收起画,心里有了数。 时间一晃到了1040年,范仲淹调任离开鄱阳湖。 临走前,他托朋友去提亲。甄金莲笑着说:“我没嫁过人,就嫁他。” 那一刻,她没提条件,也没要彩礼。在她看来,这一年多的相识已经足够。 成婚那天,城里传遍了消息——五十一岁的范仲淹娶了十五岁的甄金莲。 有人酸:“老牛吃嫩草。”有人摇头:“怕是为了名声,不会长久。” 夜里,洞房的烛光暖黄,范仲淹揭开盖头,看着眼前这个小他三十多岁的新娘,心情复杂。拜堂前,他听过太多关于甄金莲的风言风语,可当他伸手时,意外地察觉到,这个姑娘竟是完璧之身。 他忍不住问:“你在鄱阳湖的名气传了一年多,怎么会……?”甄金莲只是低下头,轻声说:“我说过,只卖艺。” 这一刻,他心里像被击了一下。 那些外界的猜测,在这一句话里全散了。他明白,这个姑娘为他守住了自己的一切。 婚后,甄金莲并没像外人想的那样失了光彩。 她依旧爱画爱写,出门总是得体,和府里的人相处妥帖。 范仲淹给她的称呼是“如夫人”,在礼遇上与正室无异。 这个称谓后来被后人写进笔记里,成了一个典故。 风平浪静没多久,还是有麻烦找上门。 有个叫魏介的官员仗着势力,想逼甄金莲就范。范仲淹听说后,当场写了首诗讽刺,话里带刀。 魏介脸色发白,没多久反而主动出钱赎了甄金莲的身,还送了嫁妆,这事被传成笑谈。 再后来,范仲淹仕途几经波折,甄金莲都跟着他,没在富贵时攀高,也没在落难时离开。 史书没给他们的婚姻多留笔墨,更多细节埋在笔记和传闻里。 但那一夜的惊讶,那句“只卖艺”,像钉子一样敲进了范仲淹的心,也留在了后人的记忆里。
1040年,51岁范仲淹娶15岁青楼女子甄金莲。洞房夜,范仲淹惊讶发现新娘竟是处
历史透视眼
2025-08-07 01:14:46
0
阅读:1978
狄水桥
自古至今 男人都是一个尿性 都喜欢年轻漂亮的小女人
老戴
乱七八糟
苏米
先天下之忧而忧[点赞] 自古青楼出侠女[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