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叶剑英的病情严重恶化,中央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追悼会,危急关头,钟南山被

历史探险家 2025-08-07 10:42:43

1984年,叶剑英的病情严重恶化,中央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追悼会,危急关头,钟南山被请到救治现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共和国元帅与呼吸科专家的故事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这场发生在北京的特殊医疗救治,不仅关乎个人生命安危,更承载着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

事情要从1979年说起,彼时已过杖朝之年的叶剑英元帅仍主持军委日常工作,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身边工作人员最先察觉到异样。

工作人员发现老帅行走时步幅越来越小,握笔批阅文件时手臂出现难以自控的颤抖。

面对这些征兆,叶剑英本人却以军人的豁达处之,总说等有空闲再去医院,直到邓小平同志亲自过问,才在1980年成立专门医疗保健组。

时任保健组负责人的王敏清清楚记得,专家组耗时数月进行系统检查,最终确诊为帕金森病。

这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带来的震颤与运动迟缓,对仍坚持外出视察的老帅造成极大困扰。

1982年冬,一次普通感冒演变成严重肺炎,虽经治疗痊愈,却埋下了反复感染的隐患,此后每逢阴雨天气,叶剑英就会出现肺部不适,频繁的静脉穿刺让医护人员倍感压力,而老帅总用幽默化解:"责任不在你们,在我这把老骨头上。"

1983年11月,新的危机悄然降临,突发心肌梗塞让医疗团队如临大敌,经过昼夜抢救才稳住病情。

治疗过程中某些药物的副作用让叶剑英备受折磨,当老人提出调整用药方案时,专家组经过慎重讨论,最终尊重患者意愿调整治疗方案。

次年1月,肺部感染卷土重来,医疗组直接住进叶剑英家中实施全天候监护,到7月中旬,持续高烧、呼吸困难等症状已危及生命,常规治疗手段全部失效。

面对复杂病情,医疗组内部将这场救治称为"医疗界的淮海战役",据时任保健组专家回忆,当时已做好最坏准备,在生死攸关之际,有人提议邀请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钟南山教授参与会诊。

时年48岁的钟南山接到紧急通知时正在实验室工作,这位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的呼吸科专家,彼时已在慢性支气管炎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他连夜飞抵北京后直奔病房,经过细致检查提出气管切开手术方案,这个在当时颇具风险的治疗方案经中央批准后立即实施。

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屏息凝神注视着监护仪上的生命体征,当导管成功置入的瞬间,在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术后护理同样考验着医疗团队,钟南山连续三天守在病房,密切观察各项指标变化,当叶剑英终于脱离危险期,医疗组负责人感慨这是现代医学与传统革命精神的完美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成功救治为后续两年多的延续治疗争取到宝贵时间,直到1986年秋,叶剑英元帅才在多重器官衰竭中安详离世。

回顾整个救治过程,几个细节令人动容:医护人员在叶剑英干瘪的血管上穿刺上千次未出现感染;中央在全力抢救同时做好应急预案;医疗团队在传统治疗手段失效时勇于尝试新技术。

这场跨越南北的医疗接力,不仅展现了中国医学界的技术进步,更彰显了对革命元勋的深切关怀。

0 阅读:56

评论列表

平淡人生

平淡人生

2025-08-07 12:37

钟老牛逼

猜你喜欢

历史探险家

历史探险家

探寻历史文化乐趣,解锁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