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1995年,山东高三男孩租不起房,每天走30公里上学,一女子说:“来我家住,不收钱!”男孩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当公务员!6年后,女房东病重,男孩竟辞职回乡亲自照顾!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故事得从1995年说起,那年朱观景读高三,家在郯城县下面的村子,离县城高中足有三十公里。 他爸前年摔断了腿,家里全靠他妈种几亩地。为了省下每天五块钱的住宿费,他每天凌晨四点半就得蹬上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顶着星星往学校赶。 冬天风像刀子似的,他裹着磨破袖口的棉袄,车筐里装着两个冷馒头当午饭,裤脚结了冰碴子,到教室膝盖还硬邦邦的。 转机出现在开学半个月后,班主任看他总趴在课桌上打盹,问他是不是住得远。他红着脸说“家里穷,租不起房”。 没想到老师拍着他肩膀说:“学校后边朱大娘家有空屋子,她儿子早年没了,孙女才七岁,为人可实诚了。” 那天傍晚,朱观景攥着东拼西凑的二十块钱,站在朱大娘家院门口。土坯墙上爬着丝瓜藤,院里晾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 门“吱呀”一声开了,出来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个子不高,脸上全是褶子,却笑得眼睛弯成月牙:“娃,快进来。” 屋里陈设简单,朱大娘看着这个懂事又清贫的少年,指着靠窗那张空床说:“你就在那儿睡,房租不收啦,要是不嫌弃,你就当我干儿子。” 朱观景喉咙发紧,那二十块钱在兜里攥得发烫。 从那以后,朱观景的日子像被焐热了。冬天天没亮,他书桌上的搪瓷缸准保有个热乎的煮鸡蛋,壳上还留着体温;夏天晚自习回来,院里石凳上总摆着碗绿豆汤,盖着荷叶;每周末,朱大娘准把他那身旧校服洗得干干净净,裤缝笔挺。 “有回我发烧烧到39度,迷迷糊糊听见有人拍门。”朱观景回忆,“睁眼就瞧见大娘蹲在床边,额头全是汗,她是跑了两里地找的大夫。大夫说我再晚半小时送医,肺都得烧坏了。” 那天夜里,朱大娘背着他走了十里路去镇医院,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老人,背上全是他的汗,自己却喘得说不出话。 1996年高考放榜那天,朱观景攥着郯城县文科状元的录取通知书,手都有点抖——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门,终于向他敞开了。 在收拾行囊准备前往北京求学时,朱观景发现行囊深处静静躺着一沓沾满汗渍的钞票。后来才知道,那是朱大娘毕生的积蓄。一共1200块,朱观景数了三遍。 他把钱收进行囊最里层,跟自己写满笔记的课本放在一起。 到北京上大学后,他每月往家寄600块钱,那是他做家教、图书馆值班攒下的,自己顿顿吃馒头就咸菜。 “大娘没文化,可她懂,读书能让人走得远。”他说,“我就想让她知道,她的钱没白给。” 2001年9月的一个傍晚,朱观景正在办公室整理材料,手机突然炸响。 电话那头是琪琪的哭腔:“奶奶躺在地上起不来了!”他脑子“嗡”的一声,抓起外套就往车站跑。 坐了八个小时绿皮火车,又转了两趟汽车,到家时天都黑了。 朱大娘躺在土炕上,瘦得脱了形,话都说不利索。 医生说她是心脑血管堵塞,得长期有人照料,最好是子女在身边。“琪琪才13岁,咋照顾?”朱观景蹲在炕沿边,攥着大娘枯瘦的手。他想起六年前的冬夜,想起那碗绿豆汤,想起红布包里的1200块钱。 第二天他就递了辞职信,领导拍着他肩膀:“小朱,你这可是铁饭碗啊!”同事们也劝:“北京多好,回家乡能图啥?” 但朱观景坚定地说:“没有大娘,我的今天无从谈起。恩情不报,何以为人?” 接下来的九年,朱观景成了朱大娘的“全职儿子”。 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先把前一晚的药片按日期分好,再熬一锅小米粥;中午给大娘擦身子,夏天得换三次衣服,冬天用热水袋焐热了再擦;晚上给她按摩双腿,怕肌肉萎缩。琪琪上初中住校,周末回来,他就变着法儿做好吃的。 最难的是钱,大娘住院手术花了八万,后续康复每月得三千。朱观景把北京的积蓄全取了,又跟亲戚借了两万。 2010年春天,朱大娘能扶着拐杖在院里走两步了。 《齐鲁晚报》的记者来采访,拍下了那张照片:老太太穿着朱观景买的蓝布衫,扶着门框笑,身后是晒得暖融融的被子。记者问她有啥愿望,她指着屋里的人:“就想看着俺干儿子成家立业。” 2013年,朱观景考上了社科院的硕士。毕业那年,他在母校操场散步,遇见了教古代文学的李萍老师。“她蹲在那儿帮学生捡书,阳光照在她头发上,跟大娘当年给我缝被子时的光一模一样。”他说。 后来他们两人因共同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热爱而走到一起,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朱大娘如今四世同堂,享受着天伦之乐,而琪琪也在朱观景的影响下,成长为一个懂得感恩、积极向上的青年。 有些情分根本不用刻意计算,就像春天的种子,你把它埋进土里,它总会发芽;就像冬天的热粥,你喝下去,浑身都暖。 主要信源:(大众网山东——临沂朱观景瞒着父母辞去京官 回乡照顾房东大娘)
大姐说她去北京与儿子进行了一番长达2个多小时的谈话,谈完了她也彻底死心了,因为她
【1评论】【2点赞】
用户10xxx30
一个施恩不图报,一个知恩图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愿好人都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