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个在日本土生土长的科学家,在成功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竟然转过头来转过头大肆抨击自己的祖国和公司,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无数日本国民的痛骂,可是当日本人在了解这件事背后的隐情后,纷纷都选择了闭嘴......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那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一个名字上,中村修二,这个在日本四国岛乡下长大的工程师,和两位同行赤崎勇、天野浩一起,因为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站上了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
可谁都没想到,这个本该举国欢庆的时刻,却成了日本科技界最尴尬的现场。
中村在获奖后毫不留情地炮轰日本科研体制,说自己是“愤怒推动的科学家”,甚至把老东家日亚化学告上法庭索要200亿日元赔偿。
日本民众一开始骂他忘恩负义,可当真相一层层剥开,那些骂声渐渐变成了沉默。
中村修二的人生剧本从一开始就写满了反套路,1954年他出生在爱媛县一个普通家庭,高中时在40人的班级里排倒数第三,勉强考进地方性的德岛大学,这所学校连物理系都没有。
选电子工程专业纯粹因为好找工作,毕业后在导师推荐下进了当地乡镇企业日亚化学,月薪折合人民币才6000块,这个三流大学毕业的“乡下技术员”,后来却改写了人类照明史。
上世纪80年代,全球科学家都在死磕蓝色LED,因为只有集齐红绿蓝三原色,才能合成白光实现LED照明。
当时主流团队都在用硒化锌材料,中村却盯上了没人看好的氮化镓,更离谱的是,这个电子工程出身的人连晶体生长都要从零学起。
日亚化学的老板最初觉得他疯了,给500万美元研发经费时手都在抖,这对年利润才300万美元的小厂简直是豪赌。
中村带着这笔钱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偷师,因为没发表过论文被当成实验室打杂的,开会都没人通知他。
但就是这个“杂役”,回国后自己焊接设备、改造反应炉,在1993年让氮化镓发出了惊艳世界的蓝光。
蓝光LED的突破让日亚化学股价暴涨,可中村只拿到2万日元奖金,公司拿着他的专利赚得盆满钵满,却连离职补偿都没给。
2004年他愤而起诉索要200亿日元,最终调解获赔8.4亿,这场官司被称为“中村冲击”,直接推动了日本《专利法》修订,让发明人最高能获专利收益5%。
但中村还是选择远走美国,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继续研究,有日本媒体骂他叛徒,直到诺贝尔奖评委会说:“白炽灯点亮20世纪,21世纪将由LED灯点亮”,那些骂声才变成反思。
中村的愤怒不是没来由的,他曾在成都的演讲里吐槽,日本企业只看毕业院校,不管实际能力;学术界论资排辈,像他这种没博士学位的人“永无出头之日”。
最让他寒心的是,当年在日亚化学搞研发时,上司见面就问“你怎么还没辞职”,他把这些经历写进自传《我生命中的光》,说美国实验室“只要有好点子,实习生都能挑战教授”。
这种对比让日本社会开始正视“学历歧视”和“职务发明”的弊端,2018年日本国会终于通过《研究开发力强化法》,规定大学必须给研究者分红。
如今LED照明已占据全球三分之二市场,每年节省的电力相当于300座核电站,中村却转向更前沿的蓝色激光研究,还警告人们警惕手机屏幕的蓝光危害。
他总说自己的成功是“憋着一肚子气”,但这股气背后,是日本僵化体制对创新的窒息了,当中国矿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争相聘他做客座教授时,日本网友的评论耐人寻味:“我们失去了一个中村,还会失去更多天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