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山东烟台,两名男子到农户家讨水喝,突然看到院中晾晒的乳白色凉席时,不禁两眼放光,对着农妇说:您的凉席500元卖给我们吧,谁料,农妇听后立刻将两人赶了出来。 孙秀英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解甲庄村,早年日子过得挺苦。她父亲孙某在民国时候当过黄县伪统税局局长,那时候社会乱,他利用职位从当地富商丁宝帧手里买到一张象牙席,花了100元。丁宝帧是黄县丁氏家族的人,以开当铺出名,这席子本是清宫太监偷出来卖掉的,辗转落到丁家店铺。孙某拿到手后,当成宝贝带回村里藏好。孙某临死前,把席子交给孙秀英,叮嘱她好好保管,不能随便出手。孙秀英就这样守了33年,家里穷,她也没动过卖的念头。席子用锦缎裹着,锁在柜子里,从没对外人说过。直到1963年,她孙子长痱子,她才拿出来用用。 象牙席的来历得从清朝说起。雍正年间,暹罗进贡了大批象牙,工匠们在广州用特殊方法把象牙软化,劈成细丝编织成席子,总共只做了5张,全进贡给皇帝。雍正觉得这活儿太费劲,还残忍,就下令停了。所以世上就剩那5张。后来清末乱世,宫里太监偷东西卖,这张席子被偷出宫,卖给富商。富商后来遇到孙某,被强买走。席子长205厘米,宽125厘米,重2.2公斤,厚才0.1厘米,由2毫米细丝编成,表面鱼骨纹,边缘黑丝缎镶边。保存得挺好,没大损伤。现在象牙制品禁了,制作工艺也失传了。 1963年,烟台博物馆刚建,工作人员下乡收散落文物。两名专家史征夫和同事到解甲庄,村里召集人听文物重要性,好多村民拿旧东西出来看,都没值钱的。专家们差点空手回,转身看到孙秀英在和人吵,说家里没宝贝席子。专家留意了,追过去敲门。孙秀英不开门,专家找生产队干部帮忙,才进屋。孙秀英死活不承认有席子。专家讲文物保护意义,说国家会给奖励。孙秀英松口,从柜里取出盒子,打开就是象牙席。专家一看,认出是稀罕货,以前只在故宫见过两张,这可能是第三张。 专家鉴定后,确认席子是雍正时期暹罗象牙制品,工艺复杂,全球现存就3张,其他两张在北京故宫。孙秀英讲了父亲从丁氏买来的事,同意上交博物馆。博物馆给500元补偿,还发了表彰。席子运回烟台,列为一级文物,镇馆之宝。专家研究发现,席子编织用浸泡软化法,细丝均匀,代表古代手艺顶尖。现在大象保护,象牙禁贸,这东西更珍贵。剩下两张席子不知去向,可能毁在战火里,或还藏在民间。 孙秀英上交席子后,生活没大变,继续在村里种地过日子。博物馆把席子放玻璃柜里,控制温湿度保存,定期清理尘土。很多人来参观,了解历史。孙秀英晚年平静,去世后故事还流传。象牙席提醒大家,民间藏宝多,国家保护才能长存。专家们工作不容易,下乡找文物,帮国家守住文化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普通人手里可能有大宝贝。孙秀英守了多年,最后上交,换来奖励和认可。文物不光值钱,还载着历史。烟台博物馆这张席子,现在价值高,但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其他象牙席的下落成谜,专家还在找线索。民间文物保护靠大家,遇到类似东西,别私藏,上报国家最好。 象牙席从宫廷到民间,经历了太多变迁。清朝禁了制作,后世就绝版。孙某买席子时,用了职位便利,但席子传到孙秀英,就成了家传物。她没卖掉,守住父亲的话。1963年发现,及时保护,避免丢失。博物馆收藏后,研究深化,工艺细节公布,让人了解古人智慧。象牙来源暹罗,编织在广州,体现当时国际交流。 孙秀英的举动接地气,她不是英雄,就一农妇,但上交文物帮了大忙。专家出500元,那时候不少钱,够一家子用。席子现成国宝,参观者多,教育意义大。失传的两张席子,专家推测可能在私人收藏,或早毁了。保护文物,从小事做起,大家多留意自家旧物。 这个象牙席事件,发生在1963年,正好博物馆建馆,时机巧。史征夫他们下乡,本是为馆藏丰富,结果捡到宝。孙秀英孙子用席子解痱子,无意暴露。过程曲折,但结果好。席子规格精确,重量尺寸都测过,证明真品。烟台博物馆以此为荣,展览常开。 象牙席的价值不止钱,还在历史。雍正禁令,体现皇帝心思。太监偷卖,反映宫廷乱。富商丁宝帧卖席子,孙某买下,各有缘由。孙秀英守33年,责任心强。上交后,国家受益。类似故事多,提醒保护文化遗产。
1963年,山东烟台,两名男子到农户家讨水喝,突然看到院中晾晒的乳白色凉席时,不
浅笑对风吟
2025-08-08 00:02:1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