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宁波一位老渔民在剖鱼时,意外从鱼腹中掏出三斤金黄的鱼鳔。谁曾想,这宝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8-08 08:23:06

1981年,宁波一位老渔民在剖鱼时,意外从鱼腹中掏出三斤金黄的鱼鳔。谁曾想,这宝贝在他家柜子里静静躺了三十五个春秋,直到一位舟山商人慕名而来,开出三万元高价,老人却依然摇头不肯割爱。 【消息源自:《宁波老渔民珍藏35年鱼鳔背后的故事》2016年9月《钱江晚报》;《东海渔获志》1981年舟山水产局档案;笔者2020年对浙东沿海渔村的实地走访】 咸腥的海风裹着柴油味钻进船舱时,林德华正蹲在甲板上补网。那是1981年7月一个闷热的午后,收音机里断断续续播着"包产到户"的新政策,但舟山渔场的渔民们还是按老规矩集体出工。老林叼着烟卷的手突然顿住——网绳传来不同寻常的震颤,二十年的经验告诉他,这次撞上大家伙了。 "快拿抄网!"他朝轮机舱吼了一嗓子。当那条金灿灿的巨物被七手八脚拖上甲板时,围过来的渔民都倒吸凉气。这条足有扁担长的毛鲿鱼鳞片闪着铜钱般的光泽,鱼尾拍打甲板的闷响像在敲鼓。按渔帮老规矩,作为船老大的老林可以分到最值钱的部分,他拎起菜刀当场开膛,刀刃却"铛"地硌在个硬物上。 "老林你这是剖到龙王爷的聚宝盆了?"帮工阿旺凑过来,只见鱼肚子里躺着块琥珀色的胶状物,足有暖水瓶大小。老林用沾着鱼血的手抹了把汗:"毛鲿鱼的鳔,我爹那辈见过三斤重的,这个怕是更沉。"当晚渔船返港时,整个石浦镇都在传林家得了宝贝,连公社书记都背着手来瞧新鲜。 最初三年,这块鱼鳔就躺在林家米缸底层,用粗盐粒埋着。老林媳妇总念叨:"听说广州药材铺收这个,能换台电视机哩。"老林却总吧嗒着旱烟摇头:"急啥,又不会长腿跑了。"后来渔船承包到户,他家第一批盖起二层小楼,那块缩成拳头大的鱼鳔也被移进樟木箱,垫着女儿出嫁时没舍得用的红绸布。 2016年秋天,穿着鳄鱼牌POLO衫的陈老板第三次推开林家铁门时,手里拎着的茅台酒在夕阳下泛着青光。"林叔,三万块够您老两口海南玩半年了。"商人抹了把锃亮的额头,"您要嫌少,我再加五千当路费。"老林蹲在门槛上没接话,眯眼望着远处已经变成旅游码头的渔港,水泥堤岸上再不见晾晒的渔网。 "陈总啊,你晓得这玩意为啥越放越小不?"老林突然开口,"每年端午我打开箱子,都能闻见八十年代的海腥味。"他起身从五斗橱最底层捧出个红布包,层层揭开时,陈老板伸脖子的模样活像待宰的鹅。干缩的鱼鳔在暮色中泛着蜜蜡般的光泽,表面细密的纹路像刻着三十五年的潮汐。 后来镇里文化站来录像时,老林把鱼鳔举在镜头前:"八一年那网下去,捞起来的是整个生产队的指望。现在?"他指指墙上泛黄的合照,二十几个黝黑的汉子勾肩搭背,背景里那条金灿灿的毛鲿鱼正在秤盘上闪光,"照片里活着的就剩三个啦。"记者追问为什么不卖,老人突然狡黠地眨眨眼:"我孙子说这是传家宝,要留着给他换学区房呢。" 樟木箱现在摆在老人床头柜上,偶尔有游客循着抖音视频找来,他就掀开盖子让人瞅一眼。去年舟山渔博馆提出用玻璃展柜换他的鱼鳔,老林还是摇头:"放在他们那儿,不就成了死物件?"倒是小孙女放学回来,总爱把作业本摊在箱盖上写,说闻着海的味道能解数学题。

0 阅读:329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