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3年,李世民下棋败给唐俭,输不起的他想要杀人泄愤,让尉迟恭为自己作假证。

小博大史 2025-08-08 09:44:30

公元633年,李世民下棋败给唐俭,输不起的他想要杀人泄愤,让尉迟恭为自己作假证。次日,李世民召官员商议惩处唐俭,“证人”尉迟恭说:“陛下,此事我不知道。”

而大将尉迟恭那句这事儿我不知道的硬话,最终成为贞观之治最惊险的转捩点。

这唐俭与李世民他两人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

在公元617年,当时的晋阳宫副监唐俭窥见天下将乱,之后就冒死劝谏李渊起兵,明公北招戎狄,南收豪杰,此汤武之举也!

然而就是这番话点燃大唐开国烽火,但是却也埋下日后祸根,之后唐俭总以“从龙元勋”自居,连劝谏都带着训诫意味。

但凡人家皇帝小心眼一点你唐俭不就得玩完,劝诫不得有个劝诫的态度,上去一副天老大你老二的姿态顶上去,虽然你说的没毛病,但是人家听着不爽。

这不在贞观四年突厥战场上,唐俭的刚烈性格已经让李世民有点不爽了。

只见他单骑入突厥牙帐劝降颉利可汗,但是李靖却趁其尚在敌营发动突袭。

当唐俭衣冠染血逃回唐营时,李世民赞他“临危不变节”,却对他随后“穷兵黩武伤国本”的谏言嗤之以鼻。

之后的棋局冲突实为积怨爆发。

那日在弘文馆中,李世民中盘误算,唐俭不仅拒其悔棋,更借落子讽喻,愿陛下明日照此局之理,任贤勿疑!。

这分明暗指皇帝近年猜忌功臣。

李世民拂袖时撂下的莒公胜得痛快,恐明日未必”,但其实已是杀心初现。

之后将他贬官潭州这只是开端。

当夜李世民召见尉迟恭,要他诬告唐俭“私议朝政,诽谤君上。

至于选择尉迟恭因其身份特殊,玄武门手刃李元吉的心腹,却也是唐俭的救命恩人。

公元619年,尉迟恭随刘武周作战时被俘,恰与因泄密入狱的唐俭同囚一室,唐俭曾分他半块活命的馕饼。

而此时帝王心术在此刻暴露无遗,若尉迟恭顺从,既可除唐俭又能试出忠犬。

若抗命,则试探出将领结党的风险。

尉迟恭跪地沉默至更深夜半,最终以“臣不敢奉命”回应,李世民冷笑令其“退而思之,实为最后通牒。

就在到第二天太极殿上演了这么一出生死局。

李世民当众质问唐俭是否“诋毁君上”,随即点名尉迟恭作证。

当尉迟恭三次高呼这事儿我不知道啊,气的李世民抓起玉板狠摔在地,碎玉溅过唐俭官袍。

这声碎响震醒群臣,天子盛怒下,凌烟阁功臣也不过是待宰羔羊。

二这件事情的转折在三日后的庆功宴。

李世民举杯宣称尉迟恭有“三利三益”,免朕枉杀、全唐俭性命、树忠直之名。

赏千匹绢的豪举背后,藏着后怕,若尉迟恭顺从,他将重蹈隋炀帝诛杀高颎的覆辙,若唐俭被杀,关陇集团必生异心。

然而更深层的恐惧来自权力反噬。

因为唐俭知晓太多秘辛,武德二年独孤怀恩谋反案中,他救过李渊性命。

玄武门事变前,他替李世民传递密信。

想要杀此人那简单一句话了事儿,但寒了秦王府旧臣的心,皇权基石必将崩裂。

宴后李世民对房玄龄吐真言,朕昨日之怒,几近桀纣!这是明君对心魔的忏悔。

而唐俭的结局更显帝王心术。

贬官潭州半年后,他突然被调任洛阳督建宫室。

李世民亲谕,汝素性刚正,洛阳交尔朕放心。

表面重用,实为调离权力中心。

当唐俭在洛阳拆毁前隋奢靡建筑时,或许才懂皇帝用意,用实干消解直言带来的隐患。

而这场风波重塑了三人命运。

尉迟恭获赐玉带后急流勇退,贞观十七年请辞归隐,闭门炼丹拒见宾客。

他比谁都清楚,下次未必能再挡下帝王杀心。

而唐俭晚年纵酒佯狂,永在公元650年告老时只求“归葬昭陵”,最终以七十八岁高龄善终,谥号“襄”,体面收场。

而李世民在凌烟阁画像序位埋下精妙伏笔,救驾功臣屈突通列第十二,而救过君命的唐俭反居二十二位。

序位不彰其功,实为警醒群,刚直需以谦卑为鞘。

洛阳宫新柳成荫时,唐俭抚摸李世民亲题的“克己”石匾。

匾下小字刻着贞观七年春的棋谱残局,皇帝将败局永铸宫墙,从此君王执子慎落,臣子进谏知止。

在这小小的棋盘上可以看出,李世民这个君王懂得克制,他手底下像唐俭这样的臣子敢于直言,他们这样相辅相成,才造就了“贞观之治”。

0 阅读:67

评论列表

随然

随然

1
2025-08-08 10:27

历代君王大都是小人之心。

猜你喜欢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