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孙玉芹打开门,看到一个皮肤黝黑、满脸皱纹、胡子拉碴的男人,儿子看到后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8-08 11:25:26

1967年,孙玉芹打开门,看到一个皮肤黝黑、满脸皱纹、胡子拉碴的男人,儿子看到后,问了一句:“叔叔,您找谁?”,话一出口,孙玉芹和于敏两人一下都愣住了。 1967年6月17日,新疆罗布泊上空,一朵蘑菇云冉冉升起,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试验成功,我们仅用了2年8个月,而美国人用了7年多,苏联人用了4年,不得不说,中国这一壮举堪称奇迹。

在北京的指挥室里,一位身材瘦削的中年男子,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这位中年男子就是于敏,他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他背后支撑他的力量,除了民族尊严,还有就是她的妻子—孙玉芹。

于敏忙于工作,30岁还没有结婚,家里人十分着急。姐姐于愫所在单位来了一位年轻女孩,气质温婉、长相清丽,于愫便把她介绍给了弟弟于敏。

两人初次见面,于敏便被孙玉芹的温婉所吸引,而孙也被于的才智所折服,二人互生好感,没多久就确立了恋爱关系。

一年后,两人走入婚姻。于敏薪资微薄,婚后的孙玉芹勤俭持家,努力地规划着家中的每一项开销。

1958年冬,孙被调职北京,在于的单位做了行政工作。在他们的婚姻中,于敏忙于工作,对于家里的事从不过问,所以,家中大小事务全都落在了孙的肩上。

她知道丈夫从事着很重要的工作,除了全力支持,也从不多问一句,但她没想到的是,28年后,她才知道丈夫于敏做得是什么工作。

不过令她更想不到的是,丈夫从事的工作有多么的艰难。

1961年,钱三强找到于敏,希望他能暂时放弃原子核理论研究,转向氢弹研究,为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于敏接过了重任。

当时国际社会对氢弹技术严密封锁,我们没有一点现成的资料和经验,几乎是从零开始,而设备也十分落后。

当时中国只有一台运算速度为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但这台计算机大多时候都投入到原子弹的计算中,氢弹研究小组的使用时间很有限,每周只有几个小时,而且还只能在深夜使用。

为了不耽误工作,氢弹研究小组拿起了最古老的计算器--算盘和计算尺。在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研究人员挤在一起,每人手中都有一个算盘、一把计算尺,盘珠在他们指间上下跳动,尺子在他们手上来回移动。

他们将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繁复的计算当中,每组数据的得出,都要经过无数次推导与核实,一旦有所疏漏,整个研究路径便可能偏离方向。

所以,熬夜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于敏也不例外。而再繁复的计算,在于敏眼中那些数据也变得透明。

一次,大家正在忙着计算工作,突然,于敏指着一条纸带数据说:“这里不对,从这儿往后都错了。”

这怎么可能呢?这组数据恰恰还是计算机计算的,难道计算机也会出错?同事们听后面面相觑。 随后经过检查发现,于敏是对的,计算机真的出错了,一个加法器元件坏了,于敏不愧是火眼金睛。

在于敏团队的努力下,我国终于研制出“于敏构型”氢弹,这种氢弹不同于美国氢弹构型,美国的只能保存十来年,而我国的可以长期保存,不存在时间问题。

由于工作的保密性,于敏从未向妻子透露过任何工作信息,妻子相信丈夫,也不多问,她能理解,但是儿子、女儿因此被同学嘲笑,周围邻居对于敏的工作也是议论纷纷,孙玉芹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她虽然从来不抱怨生活的苦,但她也有无助的时候。在她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身边连个顶事的大人也没有,大孩子托给邻居照顾,自己在深夜独自一人前往医院,边走边流泪,泪水里浸透着宫缩的阵痛,也夹杂着此刻她孤独无助的心痛!

由于工作需要,于敏经常出差,至于出去多长时间,也不确定,半个月,一个月,一年半载,甚至数年,都有可能,所以,家里发生了什么事,他不知道,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他更是无暇参与。

1967年,氢弹试验成功后,他回家探亲,结果玉芹和孩子们已经搬了家,当他辗转找到新住处时,孙玉芹打开门,一眼看到眼前皮肤黝黑,满脸皱纹,胡子拉碴的于敏,吓了一跳,这时儿子竟问了一句:“大叔,您找谁?”,孩子这一句话,让两人一下都愣在了原地。

于敏曾说,对于家庭和孩子们很亏欠,特别是妻子,她是家里的大功臣。

1988年,于敏退休了,他的身份被解密,经媒体报道后,孙玉芹这才知道,原来丈夫干着这么伟大的工作,她发自内心由衷的感到骄傲。

2012年,孙玉芹因病去世,于敏的心里空了,那天他沉默了很久很久。

0 阅读:42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