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90岁的齐白石对年仅25岁的新凤霞产生了好感,他一把引领新凤霞进入卧

历史领航员 2025-08-08 14:51:49

1952年,90岁的齐白石对年仅25岁的新凤霞产生了好感,他一把引领新凤霞进入卧室,并指向一个装满金钱的立柜,神秘地告诉她:“这柜子里都是钱,你可以随意取用!”谁知,新凤霞的反应却令他倍感失望。

此时的北京城还带着旧时代的影子,街上跑着黄包车,胡同里飘着煤炉味儿。

九十岁的齐白石拄着拐棍站在自家四合院里,眼睛盯着刚进门的年轻评剧演员新凤霞。

这姑娘才二十五岁,穿着素色旗袍,两根乌黑的大辫子垂在胸前,整个人就像宣纸上刚画好的水仙花。

老头儿的手杖在地上点了两下,突然就拉着人家往屋里走。

要说齐白石这人,在京城圈子里是出了名的怪脾气。

早年间在湖南当木匠,四十多岁才跑到北京混饭吃。

刚开始在法源寺外边摆摊卖画,画个虾米标价十块钱,死虾便宜一半。

后来画出了名堂,连洋人都抢着买他的画。

不过最让人说闲话的还是他那点风流事,七八十岁了还惦记着娶年轻媳妇,这事儿搁在老百姓嘴里能嚼出十八个版本。

新凤霞跨过雕花门槛时,鼻尖飘过一阵樟木箱子的味道。

老头儿颤巍巍的手指头戳着个半人高的立柜,柜门缝里透出铜钱味儿。

这柜子可不简单,里头码着整整齐齐的银元、金条,最上头还摞着几沓新发行的纸币。

老头儿咧着没剩几颗牙的嘴说:"这里头的钱你随便拿,我攒了一辈子的家当。"

这话搁现在听就像土豪炫富,可在那个一斤大米才卖八百旧币的年头,这柜子能买下整条胡同。

新凤霞后脖颈子直冒凉气,她打小在天津三不管地带学戏,见多了江湖把戏。

眼前这老头儿虽说是个大画家,可这做派跟那些往戏园子后台塞金镯子的土财主有啥两样?

她手指头绞着旗袍边儿,脑门上的汗把刘海都打湿了。

要说不动心那是假话,那年月唱戏的挣的都是血汗钱,可她记得师傅说过:"戏子的骨头比黄金重。"

这事儿后来在文艺圈传得沸沸扬扬。文化部的人私下都说,齐老头这是老房子着火——没救了。

可这回碰上新凤霞算是栽了跟头,人家规规矩矩喊了声"干爹",转头就跟着吴祖光过日子去了。

吴祖光那时候刚从香港回来,戴着金丝眼镜的文化人,跟齐白石这老派画家完全不是一路。

要说新凤霞这姑娘有骨气,后来还真跟着齐白石学起了画画。

每天下午往跨车胡同跑,带着自家腌的咸菜当束脩。

齐白石教她画牡丹,说戏台上那些头面衣裳都是俗物,要把花瓣儿画出绸缎的质感。

有回新凤霞把胭脂掺进墨里画红梅,老头儿气得胡子直翘,说这是糟蹋文房四宝。

可转过天又偷偷跟保姆念叨,说这丫头有灵性。

这事儿过了半年,新凤霞在长安大戏院唱《刘巧儿》的时候,齐白石拄着拐棍坐在头排。

台上新凤霞甩着红绸子唱"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台下老头儿跟着拍子点头,手里还攥着个速写本。

散场后戏班子的人看见,本子上画满了戏装小人儿,个个活灵活现。

后来荣宝斋的人说,齐白石晚年那些戏曲人物画,笔法比年轻时多了三分烟火气。

新凤霞嫁人那天,齐白石叫人送了对青花瓷瓶当贺礼,瓶身上画着并蒂莲,题着"霞光万道"四个字。

收礼的吴家人心里直打鼓,这礼送得既体面又透着股酸劲儿。

倒是新凤霞大大方方收了,转头就跟丈夫说:"老爷子这是跟过去较劲呢。"

后来这对瓶子在特殊年代被砸了个稀碎,这是后话了。

要说齐白石这辈子最后的光景,倒是跟新凤霞处成了忘年交。

有年冬天北京下大雪,新凤霞裹着棉袄来送年画,看见老头儿在院子里堆雪人。

九十多岁的人蹲在地上,拿煤球给雪人安眼睛,嘴里还哼着湖南小调。

新凤霞站廊檐底下看着,突然觉得这老头儿就像他画的虾——看着硬邦邦的,里头都是通透的。

这事儿过去六十年,当年跨车胡同那院子早改成纪念馆了。

0 阅读:0
历史领航员

历史领航员

带你看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