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双枪李林被日军围攻,即使身受重伤,她依然拿起双枪“啪,啪,啪…”几下

断代史鉴 2025-08-08 14:56:12

1940年,双枪李林被日军围攻,即使身受重伤,她依然拿起双枪“啪,啪,啪…”几下将6头日寇击毙,然后,她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牺牲前,低头看了看自己未出世的孩子,似乎在说:“妈妈对不起你。” 1915年的冬天,福建漳州塔口庵的墙角堆着半人高的枯草,一个刚落地40天的女婴被裹在破布里,冻得小脸发紫。 附近住着的侨眷陈茶听见哭声跑出来,解开棉袄把孩子揣进怀里——这一揣,就揣出了后来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双枪女将”。 陈茶给孩子取名李翠英,谁能想到,这名字会在20多年后变成“李林”,刻在晋绥大地的烽火里。 3岁那年,陈茶带着翠英去印尼爪哇投奔丈夫李瑞奇,那时候的爪哇是荷兰人的殖民地,华人在街上走路都得给殖民者让路。 14岁时,翠英跟着养母回了漳州,船刚靠岸,就看见码头上挂着“抵制日货”的标语,几个学生正跟卖洋货的商人争执。 她挤进去听完,回家就把养父从印尼寄来的洋布衣服剪了,改做成粗布衫。 后来厦门集美中学读书,她成了学校的“怪人”——白天在操场练短跑、打篮球队,跑得比男生还快;晚上就扎进抗日义勇队的集会,跟着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1936年夏天,翠英改名“李林”,坐火车去了北平,这名字是她自己取的,取“列宁”的谐音,意思是要跟着共产党走。 刚到北平没俩月,就赶上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游行那天,她举着总旗走在最前面,军警拿着棍棒冲过来,她把旗杆往地上一杵,大声喊:“要打先打我!旗子不能倒!” 当年12月,她入了党。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李林主动要求去前线,组织上考虑她是女同志,想把她留在后方做宣传,她急得直跺脚:“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我能拿枪,为啥不能去前线?” 到了山西太原,她进了抗日干训班,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射击、学骑马,结业考核时,手枪、步枪都是满分。 1937年9月,李林带着几个人去了平鲁县,要在那里建抗日游击队,刚开始很难,老乡们怕日本人报复,不敢参军。 她就挨家挨户串门,跟老乡说:“我是南洋回来的,在外国受够了欺负,知道当亡国奴的滋味。现在日本人要占咱的家,咱不反抗,子孙后代都得受气。” 没几个月,她就拉起了一支百来人的队伍,叫“晋绥第八抗日游击支队”。 这支队伍专跟日军的运输队、据点过不去,有回听说天成村有个日军军马场,她半夜带着30个队员摸过去,先解决了哨兵,再让会骑马的队员牵马,不会骑的就放哨。 等日军发现时,他们已经牵着100多匹战马跑远了,气得日军小队长哇哇叫。 还有次在绥南,她瞅准日军的补给线,白天让队员假装农民在田里干活,晚上就摸过去炸桥梁、毁公路,把日军折腾得够呛。 1940年4月,日军调集1万多人,要把洪涛山区的抗日力量一网打尽。 那时候李林已经怀了3个月的身孕,组织上让她跟后勤队先走,她却找到领导说:“我熟悉地形,让我带骑兵连掩护,你们赶紧转移。” 那天早上,她骑着战马“菊花青”,带着骑兵连朝日军方向冲,故意把敌人引开。 战斗打了一整天,“菊花青”被炮弹炸死的时候,李林摔在地上,腿被划伤,血顺着裤管流进鞋里。 她爬起来,掏出手枪继续打,直到子弹快打光了,身边的队员也只剩几个,日军喊着“抓活的”围上来,她摸出最后一颗子弹,对着自己的喉部扣动了扳机。 那年李林才24岁,肚子里的孩子还没来得及看一眼太阳,消息传出去,平鲁县的老乡们哭着跑了五里地,打来清水给她擦身子,用家里最好的白布裹住她。 追悼会上,几千人举着拳头喊“为李林报仇”,中共中央妇委从延安发来唁电,说她是“女共产党员的光辉模范”。 现在去山西朔州的洪涛山,能看见李林的雕像,她骑在马上,手里握着双枪,眼睛望着远方。 福建漳州的塔口庵旁边,也有一座一模一样的雕像,每年清明,两地的人都会来祭扫,朔州的学生捧着自己写的诗,漳州的老人带着侨乡的特产,就像在跟她说家常。 集美中学有个“李林班”,学生们的校徽上都刻着她那句“卫国何须分男女”;印尼泗水的中华学校里,老师给孩子讲她的故事,说“这是咱们华人的骄傲”。 李林本来可以在南洋过安稳日子,没必要回来遭这份罪,可她用24年的人生证明,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怕死,是明知道会死,还愿意为心里的光往前冲。 她的故事里,有华侨的家国心,有女性的硬骨头,更有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不屈。

0 阅读:74

猜你喜欢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