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年,徐霞客因怀念已故妻子,偷偷宠幸了原配的侍女,并让她怀了身孕,谁料,待徐霞客云游回家时,周氏已经被继妻卖了,她生下的孩子没有被认回,谁知,就是这个孩子让徐霞客的名字名垂千古!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22岁的徐霞客新婚不久。原配夫人许氏早逝后,他续娶了江阴富商之女罗氏。徐霞客与前妻许氏的侍女周氏感情甚笃,不久周氏怀孕。继室罗氏心生妒忌,趁徐霞客外出游历之际,将已有身孕的周氏嫁给了一位护林的李姓山民。 说起徐霞客,江阴城里没人不竖大拇指。这徐家本是官宦之后,太祖徐经曾是弘治年间状元,后来卷入科场舞弊案被革去功名,家道便渐渐中落。到了徐霞客父亲徐有勉这一代,干脆扔了四书五经,带着儿子游山玩水,倒养出个"不务正业"的读书种子——别人家公子琢磨科举仕途,他却捧着《禹贡》《水经注》看得入迷,连婚事都要挑个"不阻游兴"的日子。 续弦的罗氏是江阴首富罗家的独女,梳着双螺髻时便跟着先生读《女诫》,嫁过来时陪嫁的妆奁能装满半条街。她原以为嫁进徐家便是做现成的少奶奶,哪晓得丈夫的心思全在山水上。新婚头月,徐霞客说要去雁荡山看瀑布,她连夜绣好鸳鸯荷包塞进行囊;第二月说要访天台山国清寺,她熬了三天三夜给他备了梅干菜烧饼。直到许氏留下的老侍女周氏扶着门框,轻声说"爷该备冬衣了",她才惊觉这半年丈夫竟没在家住过七日。 周氏原是许氏的贴身丫鬟,比徐霞客大两岁,小时候跟着许氏在花园里扑过蝶,听许氏说过"愿得一心人"的私房话。许氏病逝那晚,攥着周氏的手交代:"霞客这孩子,心野得像没笼头的马,你要替我看紧些。"打那以后,周氏总在徐霞客的茶盏里多放把桂花,在他的游记手稿里夹片干枫叶。徐霞客不是没察觉,有回在黄山看云海,摸着怀里周氏塞的暖手炉,望着山脚下渐远的青瓦白墙,突然就懂了许氏临终前说的"情字难放"。 可再深的情也架不住人性的凉薄。万历四十六年春,徐霞客揣着罗氏新纳的苏绣袜子准备出门,周氏蹲在院门口帮他系鞋带,轻声说:"爷,我...月信迟了。"徐霞客的手顿在半空,山风掀起她的蓝布裙角,露出腕上那只许氏送的银镯子——那是他亲手给周氏戴上的。他喉结动了动,终究只说了句"莫要声张"。谁能想到,这一声"莫要声张",竟成了压垮周氏的最后一根稻草。 等徐霞客从雁荡山回来,周氏的房间早空了。院角的老梅树还挂着去年的雪,窗台上那盆周氏养的素心兰蔫头耷脑,花盆底还留着半块没吃完的桂花糕。他攥着罗氏递来的休书副本,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侍女与人有私,按律当逐",墨迹还没干透,混着罗氏身上的茉莉香粉味,熏得他眼眶发疼。 那时的徐霞客不知道,周氏被卖到了二十里外的李家村。李老汉是个聋哑人,守着几亩山地过活,见周氏挺着肚子上门,二话不说收留了她。山村里的人都说这女子命苦,可李老汉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出门,收工时总给她带把野山楂;周氏半夜腿抽筋,他就摸黑烧热水给她泡脚;孩子生下来那天,他蹲在灶前煮红糖鸡蛋,锅铲碰着碗沿叮当作响,倒比娶亲那天的锣鼓还热闹。 这孩子小名叫"寄儿",大名叫李寄。他没穿过绫罗绸缎,却跟着李老汉认遍了山里的草木;没读过《三字经》,却听父亲讲过徐霞客的游记——李老汉不识字,却把徐霞客的故事编成了山歌,唱给寄儿听:"雁荡峰高云作梯,黄山松奇石作衣,踏遍青山人未老,归来仍是少年郎。"寄儿听得入神,总缠着问:"阿爹,这徐霞客是不是个大英雄?" 时光就这么慢慢淌着。万历四十七年,徐霞客去了福建,在武夷山看九曲溪漂流时,突然想起周氏腕上的银镯子——那是许氏的遗物,该物归原主才是。他打发书童回家取,书童回来时却红了眼眶:"老爷,周姐姐...周姨娘已经不在了。"原来那年冬天,李家村暴雪封山,李老汉去镇上换盐巴,周氏抱着刚满月的寄儿去接,山路结冰摔下了山崖。临终前她攥着寄儿的小手,断断续续说:"找...找你爹..." 徐霞客当场瘫坐在地。书童递来周氏留下的布包,里面是那只银镯子,还有半本游记手稿——是徐霞客落在家里的《游天台山日记》,边角被翻得毛了边,空白处密密麻麻写着小字:"今日郎君看瀑布,衣襟湿了半幅""郎君说这石头像猴,我便捡了颗野栗子放在旁边"...... 后来的事,史书里写得清楚:徐霞客用三十年时间踏遍九州,北至燕赵,南达云贵,在雁荡山巅看日出,在金沙江畔听惊涛,最终在云南鸡足山病逝。他的游记经好友整理成《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可少有人知的是,那本游记的最后几页,夹着一片干枯的野山楂叶——是寄儿在他临终前送来的,叶子背面歪歪扭扭写着:"阿爹,我替周姨娘看完了您没走完的山。" (注:本文部分情节参考《徐霞客传》《江阴县志》及相关历史研究,李寄生平为文学演绎。)
明朝,有一屠户30多岁了,都还没娶上媳妇,就找道士看姻缘。道士告诉他:“李村的李
【6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