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法庭撑不下去了?8月6日,国际司法事件传来新消息 来源:与你走天下 国际刑事法院最近摊上大事了。 这个成立23年的国际司法机构,头一回公开哭穷,说快撑不下去了。 2023年底他们交的报告里白纸黑字写着:账上缺口1500万欧元,再这样下去连基本运转都成问题。 秘书长科恩说得更直白——没钱就只能停摆。 这事说来挺讽刺。 一个专门审判战争罪、反人类罪的国际机构,现在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 最要命的是,连正在审理的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禁毒战争"案都受到影响。 证人保护计划没钱运作,案子已经延期两次。 不过有意思的是,美国今年3月突然承诺给800万美元"专款",明摆着是想让某些案子快点审。 说到钱的问题,这法院也是够憋屈。 123个成员国说好分摊会费,结果去年实际到账的才78%。 37个国家连去年的会费都没交齐。 这就好比一个班集体活动,说好AA制,结果三分之一的人赖账。 更离谱的是,美国这个非成员国,反而通过"专项捐款"对案件指手画脚。 杜特尔特这个案子最近倒是进展神速。 今年5月,美国缉毒署突然提供了一批新证据,都是2016-2019年菲律宾禁毒行动的内部资料。 按正常流程,光证据审查就得半年,但这次因为有"特别预算",进度条直接拉快。 其实这法院的运作机制一直被人诟病。 经费全靠成员国施舍,人家高兴就给,不高兴就拖。 今年二季度的报告显示,还有37个国家去年的会费都没结清。 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法官审案时腰杆能挺直才怪。 案子加速审理这事,各方反应挺有意思。 菲律宾现政府嘴上说尊重司法程序,但话里话外都在强调"主权原则"。 东盟几个邻居更直接,担心国际司法干预会破坏地区稳定。 说白了,这就是理想主义的国际法和现实政治之间的拉锯战。 说到钱影响司法这事,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预算紧张逼得法院只能优先处理"重点案件",但这么一来,难免给人"选择性司法"的话柄。 数据不会说谎:过去20年法院受理的32个案子里,75%都来自非洲,这比例确实有点扎眼。 美国在这事上扮演的角色特别耐人寻味。 他们压根不是《罗马规约》的缔约国,却通过《美国服务人员保护法案》对法院施加影响。 2020年到现在,美国给的2300万美元"捐款"里,九成指定用于特定案件调查。 这操作,懂的都懂。 现在国际社会也在讨论改革方案。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今年4月提议,把法院预算纳入联合国常规经费体系。 67个国家举手赞成,但几个大国坚决反对。 要我说,这就像小区物业费,总有人觉得"凭什么要我多交"。 杜特尔特案可能成为转折点。 从立案到开庭只用了11个月,比平均23个月的周期快了一倍多。 效率是提高了,但难免让人嘀咕:到底是真缺钱逼出来的改革,还是有人想快点看到结果? 这事说到底,暴露的是国际治理的老毛病。 理想很丰满——要维护国际正义;现实很骨感——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更尴尬的是,金主们给钱时还总爱附加条件。 就像我们小区那位总想指定物业经理的王总,钱是出了,但事情也变味了。 9月份就要开预审听证会了,这个时间点选得也够巧——正好赶上美国大选前夕。 到时候政治因素会怎么影响司法进程,咱们拭目以待。 不过话说回来,国际刑事法院这些年审的案子,有几个能完全避开政治干扰? 各国的反应也是各怀心思。 欧盟追加了500万欧元,非洲联盟却说要先解决"地域代表性问题"。 这就好比同学聚会订餐厅,有人在乎菜品质量,有人更关心谁坐主桌。 10月份要开特别会议讨论会费改革,德国提出的"最低缴款基数"方案支持者不少。 意思是各国会费不能低于联合国会费的15%。 要我说,这规定早该有了,总不能老让老实人多掏钱吧。 说到底,国际刑事法院的困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治理的尴尬。 既要维护司法独立,又得看金主脸色;想当正义使者,口袋里却没几个钢镚。 这次危机或许是个契机,逼着大家好好想想:国际司法这艘大船,到底该怎么开才能既不掉队,又不偏航?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海牙法庭撑不下去了?8月6日,国际司法事件传来新消息 来源:与你走天下 国际刑事
静赏繁花幽梦香
2025-08-08 16:10:0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