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6年春节,毛主席最后一次看电影,电影刚开播不久,毛主席突然抽噎了起来,紧接着情绪崩溃,老泪纵横…… (参考资料:2010-03-17 中国宁波网——50年前毛主席视察甬城:"宁波是个英雄的城市") 1975年的夏天,对于一位两年多来几乎生活在黑暗中的老人而言,光明重临,实属不易,双眼白内障成功摘除后,这位共和国的缔造者重获清晰视野,随即向身边人提出一个愿望:想看一部电影,名叫《难忘的战斗》。 当银幕亮起,熟悉的宁波风光扑面而来,从鄞江的青翠山水,到古老的三江口,一幕幕徐徐铺展。 影片高潮处,解放大军挺进三江口江北岸,由宁波本地干部职工扮演的欢迎群众,手挥小红旗,载歌载舞,那份发自肺腑的喜悦感染了在场所有人。 也就在此刻,面容苍老的他,再也无法抑制情绪,泪水潸然而下,或许,是电影中的军民鱼水情,勾起了他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又或许,是那胜利的景象,让1949年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再次在耳边回荡。 这是他此生观看的最后一部电影,而片中那古朴又清丽的宁波山水,竟成了他对这片“江山如此多娇”的祖国大地,最后一次深情凝望。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深情,能让这座城市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占据如此分量?这并非偶然的触景生情,而是一段贯穿他一生的深厚印记。 毛主席曾说浙江是自己的“第二故乡”,这绝非虚言,1921年,他正是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开启了改天换地的伟大征程。 建国后的二十八年间,他更是四十五次踏上浙江土地,累计停留超过千日,成为除北京外,他居住时间最长的省份,而宁波,在这份特殊的乡情中,又扮演了更为独特的角色。 这段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他思想启蒙的源头,1902年,年仅九岁的毛主席,在韶山南岸私塾读书时,人生中接触的第一本启蒙读物,正是由宁波鄞州人王应麟所著的《三字经》。 可以说,正是宁波先贤的作品,为毛主席推开了书山学海的大门,这份思想上的联结,在青年时代也逐渐演变为对革命实践的关注。 1926年,毛主席以“润之”的笔名发表文章,深入分析了包括宁波慈溪在内的江浙农民状况,及至抗日战争烽火连天之时,宁波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 1941年,毛主席电告刘少奇、陈毅,明确指示要将沪杭甬三角地区开辟为重要的战略基地。 而到了1944年,他更高瞻远瞩地电令新四军,为防备美军可能在杭州湾登陆,必须认真布置从吴淞到宁波沿海的工作,发展游击战,为城市武装起义做好准备。 如果说对地理位置的战略考量是基于大局,那么他对宁波人,尤其是“宁波帮”的关注,则透露出更深层的信任与策略考量,这其中,又以他对“宁波帮”的深刻认识与团结运用最为典型。 早在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就曾特意招待刘鸿生、胡西园等宁波帮企业家,赞扬他们对民族工业的贡献。 1946年,当盛丕华、包达三等包含多位宁波帮名流在内的上海代表赴南京和平请愿却遭迫害时,远在延安的他,立即致电周恩来,表达关切与慰问。 解放战争势如破竹之际,他更是多次接见并宴请盛丕华等宁波帮人士,希望他们能为和平解放上海贡献力量,正是这些频繁的交往,让他对“宁波帮”在中国经济界的实力与影响力有了透彻的了解。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对宁波的关注,从宏观战略转向了具体的经济社会建设,1955年,他亲自为宁波慈溪五洞闸高级社的经验写下长篇批示,称赞其为“了不起的事例”,号召全国学习。 1963年,他又对宁波宁海县一位普通大队党支书记的材料作出批示,借此向全国干部阐明了何为“又红又专”、与群众打成一片的“真正好干部”。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他的关心同样细致入微,1957年,他在杭州审阅浙江省公路规划图时,敏锐地发现象山半岛仍是交通空白,便当即拿起红笔,在宁海与象山之间重重地画上了一道红线,并对省领导说:“把这里也连接上吧。” 次年,这条公路便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象山“孤岛”的历史,甚至在他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满了宁波元素。 他一生钟爱的中山装,解放后便一直由技艺精湛的宁波“红帮裁缝”量身定做,这种独特的版型后来被誉为“毛式”制服,天安门城楼上那张家喻户晓的画像中,他所穿的正是宁波裁缝的杰作。 及至1976年他与世长辞,中央最终指定的,也正是宁波的服装师为他制作了最后一套中山装。 从少年时代捧读的第一本启蒙书,到革命战争年代的战略布局;从团结“宁波帮”的远见卓识,到亲笔擘画城市发展的蓝图;再到生命终点时那场催人泪下的观影——宁波,这座东海之滨的港城,仿佛一条绵长的历史丝线,贯穿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承载了他从革命到建设诸多重要思想的实践地与见证者。
[太阳]1976年春节,毛主席最后一次看电影,电影刚开播不久,毛主席突然抽噎了起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08 18:14:33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