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需要这么卷吗短视频时代,各类平台都在推送能带来流量的内容:“她一个月瘦了

从蓉看健康 2025-08-09 09:43:04

你真的需要这么卷吗 短视频时代,各类平台都在推送能带来流量的内容:

“她一个月瘦了 10 斤!”

“他一天两练,还照样能上班!”

“你练三年还不如人家三个月!”

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和他们,是同一种身体吗?

【你是鸡蛋,不是铁球】

现代人的身体更像一颗鸡蛋,自带脆皮属性。

——久坐办公、久站带娃、久玩手机 → 关节退化

——睡眠不足、饮食凑合、长期焦虑 → 神经疲劳

——缺少阳光、骨质密度低、肠道菌群紊乱 → 营养流失

这些都在悄悄削薄你的“蛋壳”。

【有的蛋耐摔,有的蛋易碎】

——耐摔程度大不同

就像鸡蛋有不同的类型和特质,我们也会有各自的特征。有人年轻、体能底子好,有人核心弱容易代偿,你和他们不是拥有同一类基因的蛋,承压极限自然不同。

——"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

很多看似"练得很好"等网红、博主、运动员,发的都是高光片段:腹肌线条、翘臀、大重量深蹲硬拉等等,却可能不会告诉你,他们一周三次理疗、旧伤反复、止痛药+安眠药。有的人看似轻松,其实在硬扛;有的人晒好状态,只是短暂切片,不是全貌。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看起来牛逼的人都是这样,但你要考虑这个可能性,别轻易把别人的表象当成你的目标,别拿别人的高光时刻,否定自己的努力。

—— "NO PAIN NO GAIN"?错在只看“痛”

这种竞技口号一旦照搬到普通人身上,就变成“不练到爬不起来就不算训练”,甚至变成"受伤说明练的还不够"。但实际上,疼痛是信号灯,不是勋章,就像微刺激促适应,过刺激毁蛋壳,钛合金蛋能承的痛,对普通蛋就是不可逆伤害。

Smart Pain → Smart Gain:适量刺激 + 充分恢复,才能让蛋壳变厚。

【鸡蛋不能“互卷”,否则容易碎】

作为"普通蛋",不需要"凶猛的训练",而是要"聪明的训练"。

· 你的肩酸,可能是胸廓缺乏灵活性,而不是练少了

· 你的膝盖痛,可能是髋内旋不足,而不是太懒

· 你的腰粗腹凸,可能是呼吸/内压紊乱,而不是没练腹肌

千万不要陷入东亚式“比较教育”陷阱,咱老中从小就被灌输“你看看人家XX家的小孩”,长大了到健身就成了——

--“她 30 天马甲线,我怎么还是有小肚子?”

--“他 3 个月硬拉破百,我也必须要破百!”

问题在于:

01. 同一起跑线是假象

- 基因、结构、资源、环境差异巨大

- 鸡蛋与鸡蛋构成不同,自然不能同表演节目

02. 比较驱动的是外部动机

- 你为“赢别人”而练,而非为“养好自己”而练

- 心理压力长期高企 → 交感神经居高不下 → 更易受伤

03. 长期焦虑蚕食训练热情

- 快乐减少 → 坚持度下降 → 恶性循环

放下“必须赢过某人”的执念,转向“赢过昨天的自己”。这才是让普通蛋既能避免碎壳,又能持续增厚的心态底层逻辑。

【给鸡蛋的训练建议】

🧭 如果你是普通人,这些建议比“猛练”更重要:

✅ 1. 动作质量 > 重量与数量

“渐进超负荷”要建立在动作模式可控的基础上。

✅ 2. 恢复比你想的更关键

训练只是制造压力;恢复才让身体真正变强。

训练之外的 22 小时,是让蛋壳变厚的黄金期。

好好睡觉,好好吃饭,好好爱自己。

✅ 3. 量力而行,倾听身体

睡不好、酸痛未消、或在感冒?休息!

训练是一辈子的旅程,停下是为了走得更远。找到自己的节奏,不照搬别人的模式

找出自己的限制,不急于追求“看得见的变化”,用系统的方法,一点点加厚蛋壳。这不是退让,而是成熟。

————————————————————————————

ps:文章源于《董懂动》董老师,新加入我们的康复体能训练师,专精运动专项体能、女性及中老年功能性训练,最近也科普了很多女性康复的内容,后期我也会逐步同步给大家,希望能帮助更多女性朋友。

大家有其他的问题,也可以下方来留言提问[思考][思考]健闻登顶计划 运动康复

0 阅读:0
从蓉看健康

从蓉看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