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用煤炼铁,里面的硫进入钢铁,让武器变脆,而铁匠们也不明白,只能把武器做宽做

炎左吖吖 2025-08-09 10:38:11

北宋时用煤炼铁,里面的硫进入钢铁,让武器变脆,而铁匠们也不明白,只能把武器做宽做厚,所以比起唐代宋的武器质量是粗劣的,另外重文轻武的观念下,没人会去关心武器的制作。 要说武器,这年代可就久远了,毕竟刚出现人的时候,为了捕猎食物,都会找到自己趁手的工具,久而久之这就算是最终的武器。 之后的武器,更新的也就多种多样了。 尤其是如今的军事化装备,看的你眼花缭乱。 古代那会,又是诸侯纷争又是潘镇割据的,每个国家都有着铸造武器的地方。 公元1008年,汴京军器监的锻造坊内,铁匠王老三抡起铁锤,砸向铁坯。 这就是最早铸造武器时,需要人力一点一点做出来。 这次,王老三又有了新的铸造工艺。 与祖辈打造的唐刀不同,这把刀背厚刃宽,足足重了三成。 王老三叹了口气,因为自从朝廷推广石炭炼铁,这铁料是越来越脆了。 这把兵刃,随后被编入禁军武库的朴刀。 但是随后,三十年在宋辽对峙时期,竟然被辽军的弯刀轻易劈断。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不成真的和材料有关? 北宋初年,一场工业革命正在中原大地开始。 煤炭,这种埋藏地底亿万年的黑色矿石,开始逐渐取代传统木炭,成为冶铁业的主要燃料。 朝廷也是为了省钱,就想到煤炭热值高,燃烧持久,同等条件下能使铁产量激增数倍。 史料记载,北宋铁年产量从唐代的1200吨飙升至4700吨,汴京郊外的炼铁场日夜炉火不熄。 而掌管财政的三司使们看着铁税账簿,只想到了经济效益。 轻易被劈断的问题出在煤炭的“问题”里。 与纯净的木炭不同,煤炭中含有大量硫元素。 在高温冶炼过程中,这些硫与铁矿石发生反应,生成脆硬的硫化铁夹杂物。 用这种“硫铁”锻造的兵器,外表看着跟铁差不多,但是这刀剑特别容易裂开。 更棘手的是,这种“脆病”在锻造时难以察觉,往往要到战场上才会被发现。 而彼时的工匠们,既不懂化学,更不知脱硫技术,只能凭经验将兵器加厚加重,试图以“量”补“质”。 于是,唐刀变成了宋刀笨拙的厚背,明光铠精致的甲片不见了,流行的是沉重的像板砖的“步人甲”。 朝廷其实也知道,因为时常有边关奏报中常有“刀剑不堪用”、“甲胄破裂”的记载。 但重文轻武的国策,让这些问题始终上不了台面。 在汴京的朝堂上,文官们关心科举取士的名单,或是新税法的推行。 偶尔有武将进言改善武备,很快便被“国朝以仁义治天下”之类的套话搪塞过去。 军器监的官员对冶铁技术一知半解,只求按时完成兵器配额,哪管什么硫不硫? 这也就间接的造成了,一百多年中始终还在用煤炭冶铁。 唐代实行府兵制,军人自备兵器,对质量自然严格把关。 而北宋的募兵制下,士卒所用兵器皆由朝廷统一配发,好坏全凭官府良心。 更讽刺的是,为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宋朝实行“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更戍法,士兵们连抱怨的对象都找不到。 一把脆刀,可能今天在陕西路戍边,明日就调往河北路驻防,质量问题永远找不到责任人。 对比唐、宋两代的兵器,差距简直就是明显。 唐代陌刀“一挥能断马首”,宋代朴刀却常被辽军弯刀劈成两截。 澶渊之盟前,辽军使者曾轻蔑地评价宋军装备:“刀如泥塑,甲似纸糊。” 这种质量差距,在冷兵器时代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西夏的嵬名元昊甚至专门训练部队攻击宋军盔甲的接缝处,因为这些部位因含硫量高,最易脆裂。 军事衰败,初期症状轻微,日久便成不治之症。 宋真宗年间,面对辽国南侵,还能靠寇准力主亲征挽回局面。 到宋仁宗时,西夏立国,宋军屡战屡败。 靖康之变,金兵南下,汴京城破,二帝北狩。 回望这一路溃败,人们常归咎于“积贫积弱”,却少有人追问:为何“积弱”? 其实,答案就在那些含硫的刀剑、甲胄里。 北宋并非没有技术能力解决这一问题,同一时期,欧洲已开始探索煤炭脱硫技术。 而中国本土,四川的井盐业早已掌握用黄泥浆脱去天然气中硫化氢的工艺。 只要朝廷稍加重视,完全可能突破技术。 可惜,在“重文轻武”的大旗下,这类“奇技淫巧”根本入不了士大夫的法眼。 直到北宋灭亡,那些含硫的刀剑,他们依旧是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轻易的断裂。 千年后的今天,北宋的教训依然振聋发聩。 技术的进步需要制度的配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的指引。 主要信源:(《宋史·兵志》)

0 阅读:0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