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14岁女孩被后妈亲爸赶出家门,无家可归五六个月,她想回家,继母说女孩叛逆,

烟雨评社 2025-08-09 11:14:18

河南,14岁女孩被后妈亲爸赶出家门,无家可归五六个月,她想回家,继母说女孩叛逆,拽着她的头发,打她,骂她,把家里弄得像个猪窝,实在不听话,父亲不愿意管她,让她没地方住就住睡大街,奶奶说,女孩爸爸就听后妈的,不让孩子回家,回去一次,打一次。 8月7日报道,一位焦虑的女人找到了调解员。她不是女孩的亲妈,只是自己女儿的朋友的妈妈。她说,14岁的小颖被亲爸和后妈赶出了家门,已经在外面漂了五六个月了。 她收留小颖之前,这个孩子一个人在大街上坐了好几天,看着实在太可怜了。她想不通,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狠心的亲生父亲。 调解现场,小颖低着头,小声说只要能有个地方住,让她干活都行。她觉得一切的起因,都是继母在父亲面前“添油加醋地告状”。 她反问继母,如果不是你那样告状,我怎么会动手打你?在她的描述里,自己是一个被冤枉、被逼急了才反抗的孩子,只想讨回一个公道,要一个家。 可继母一开口,故事完全变了样。她情绪很激动,说你们根本想象不到小颖有多任性。她对着所有人说,小颖是直接拽着她的头发,把她整个人按在地上打。不仅如此,小颖还带人把家里的另一处房子搞得跟猪窝一样。被父亲赶出门后,小颖一气之下,还下楼砸了一辆车。 继母真正无法接受的,还不是被打。她对着小颖说,我不相信你,你嘴里没有一句是实话。她认定小颖这次想回家,根本不是真心悔改,纯粹是因为在外面待不下去了,身上没钱了。这种不信任,成了两人之间一道看不见却又无比坚固的墙,让所有的沟通都失去了意义。 那个亲手把女儿赶出家门的父亲,才是整件事的关键。目睹女儿殴打妻子后,他冲着小颖吼,让她永远不要再回这个家。小颖的奶奶后来补充说,她儿子当时的原话更绝,是要让孩子死在外头。 这不是他第一次对女儿这么严苛。早先,他嫌小颖上学花钱多,不让她上。后来托人找了个技校学化妆,他又嫌学费贵,让小颖别去了,直接中断了女儿的学业。 在奶奶的记忆里,儿子再婚后就只听后妈的话,小颖只要回家,就会挨打。这一次的驱逐,只是过去所有矛盾的一次总爆发。 家里唯一给小颖温暖的,是她的奶奶。小颖在外面没钱时,奶奶偷偷给过她三百块。现在调解失败,也是奶奶把无处可去的小颖接回了自己家。 奶奶证实了家里的暴力,也心疼孙女的遭遇,但她能做的也只有这些。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儿子,也无法修复这个已经破碎的家庭。 一切的裂痕,其实早就埋下了。小颖3岁的时候,亲生父母离婚。5岁,父亲再婚,后来又有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在一个新的、完整的家庭里,小颖觉得自己成了那个“最多余的人”。这种被抛弃、被忽视的感觉,从她记事起就一直跟着她,像个影子。 这份长期的不安全感,在她14岁这年,爆发出来。她开始早恋,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用尽各种叛逆的手段,只是想在这个家里刷出一点存在感。她渴望被父母看见,哪怕换来的是一顿责骂和殴打。她的坏,更像是一种求救信号。 当所有的信号都石沉大海,最终就演变成了那场动手。在小颖看来,继母就是那个阻碍她获得父爱的人。所以她把积攒了近十年的怨气,在那一刻全部发泄了出来。 当继母在调解现场决绝地说“我永远都不可能原谅你”时,小颖也用尽力气喊回去:“你爱原谅不原谅,不原谅拉倒!” 这声嘶吼,宣告了所有和解的可能都已破灭。小颖住进了奶奶家,但这只是一个临时的避难所,问题并没有解决。父亲的冷漠,继母的恐惧和不信任,还有小颖内心的创伤和防备,这些问题都还在。这个家,实际上已经散了。 一个家,不只是一个能遮风挡雨的房子,更是一个能让人感到安全和被爱的地方。父亲当然有抚养女儿的义务,但这不仅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一个父亲最基本的责任。而对于继母来说,她也是这个失败家庭关系里的受害者,她的恐惧和愤怒同样真实。 事情走到这一步,谁对谁错好像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14岁的女孩,被她最亲的人推开了。 信源: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 8月7日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