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南医生宋兆普免费到孤儿院看病,可没想到竟发现8成孩子的肚皮比纸还薄,而且体内排泄物也清晰可见,于心不忍的他变卖家产,掏空医院9700多万去救治,不料这一决定竟然拯救了3000多条人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9年那年春天,他被邀请参加一次义诊活动,地点在河南省一个福利院,原本以为只是普通的医疗帮扶,没想到,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背后,是他从医几十年来见过最沉重的一幕,几十个孩子躺在狭小的房间里,有的瘦得皮包骨头,有的肢体扭曲,连翻身都困难,最大的不过十来岁,最小的甚至还没有断奶,他们中的大多数患有脑瘫,甚至连简单的吞咽动作都做不到,设备落后,医护力量匮乏,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护理都难以保障。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内心,他是一名中医,出身世家,父亲行医时常年义诊、分文不收,这种“救人第一”的理念早已根植在他的骨子里,但这一次,他面对的不是一两个病人,而是一整屋命悬一线的孩子,他知道,靠一次义诊解决不了问题,真正的救助,必须是系统性的、持续性的,他回到医院后,立刻腾出病房,把首批二十名病情最重的孩子接了过来,他明白,这一步迈出去就代表着责任的开始。 这些孩子的治疗,并不是简单的用药打针,他们需要的是康复训练,是长期的照护和心理关怀,医院原本就不是富裕的机构,为了保障孩子们的治疗和生活,他先动用了自己的积蓄,不够,他又卖掉了家里的房子和父亲留下的中药珍品,这些也很快花光,他就开始变卖医院闲置资产,最后甚至动用了本该用于扩建医院的资金,这笔累计近亿元的费用,几乎让整个医院陷入财务危机。 有人不理解他的做法,质疑他把公家的钱用在了“无底洞”上,但他没有回应,也无暇争辩,他每天在病房里忙得脚不沾地,从清晨开始挨个为孩子检查身体,做康复针灸,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为了节省成本,他甚至亲自下厨给孩子们做饭,学习营养配餐,只为给这些脆弱的身体提供最基础的能量。 治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脑瘫患儿康复周期长,过程艰难,有时一个动作需要重复上千次才能学会,有的孩子情绪不稳定,会突然大哭大闹,有的则反复感染,病情反复,他没有放弃过一个孩子,就像他没有放弃这项事业一样,慢慢地,奇迹开始出现,曾经连头都抬不起的孩子,学会了翻身;不会说话的孩子,喊出了第一声“爷爷”;更有孩子在几年后走出了康复中心,迈进了普通学校的大门。 这场“孤勇者”的战斗,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人拍下了他在走廊里为孩子扎针的画面,有人记录下他披着白大褂在厨房洗菜、做饭的身影,媒体开始报道,一开始是质疑,后来是敬佩,当有机构开始调查他动用公款的事情时,所有账目清清楚楚,每一笔支出都指向了孩子们的治疗、康复器械、护理开销,调查人员看着那些账单,沉默了,最终,虽然他确实违反了财务规定,但因其行为出于善意且挽救了众多生命,得到了从宽处理。 舆论从最初的争议转为支持,更多资源开始涌向他的医院,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社会组织捐赠设备,一些企业也开始参与帮扶,他终于不用再以个人之力去承担整个康复中心的运转,但他并没有因此退居幕后,依然每天穿上白大褂,在病房里走动、检查、记录,他记得每一个孩子的名字、病情和进展,也记得他们第一次迈步时的表情。 在这些年里,他不仅推广了康复理念,还摸索出更适合中国基层实际的治疗方法,他将传统中医针灸与现代康复训练相结合,开创了一整套康复流程,提升了治疗效率,也大大节省了成本,很多原本被判“不可恢复”的孩子,在这里重新获得了行动能力。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医生、志愿者加入进来,他带出的团队开始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不仅服务本地,还接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儿,新疆、云南、青海……很多地方的福利机构主动联系,希望转送患儿来治疗,他从未拒绝,只是默默安排床位,调整排班表,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被妥善照顾。 他没有豪言壮语,也从不刻意宣传,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挂着的不是奖状证书,而是一张张孩子的照片,有的在康复训练中挥汗如雨,有的在出院当天笑得像朵花,还有的已经穿上校服,笔直站在教室门口,这些照片,是他最珍惜的“勋章”。 如今他已年过六十,头发花白,身体也大不如前,但他仍坚持每天亲自看诊,亲自为孩子们做康复,有时候,有人问他累不累,他只是笑笑,说只要还能走得动,他就要继续干下去,他知道,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医生,但只要心里装着这些孩子,就还有继续前行的力量。 信息来源:上游新闻--《上游人物 | 医者宋兆普:从医44年从不收挂号费和诊疗费》
2009年,河南医生宋兆普免费到孤儿院看病,可没想到竟发现8成孩子的肚皮比纸还薄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09 16:17: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