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个30多岁的大龄书生,终于讨到个媳妇,夜夜搂着她睡。有一天晚上,书生终于没忍住,疑惑地问道:“娘子,怎么我们睡了这么多天,你肚子还是没个动静?”媳妇听完,噗呲一下就笑出了声,说道:“你天天穿着衣服抱我,我们哪里来的孩子?” 古代有个叫姜玉郎的书呆子,聪明绝顶却死磕书本,三十好几了还不想娶媳妇。姜爸姜妈急得直跳脚,于是偷偷买了个小翠姑娘,打算来个“先婚后爱”。姜玉郎刚开始死活不同意,结果后来遇到了书里走出来的仙子颜如玉,俩人一见钟情,立马私定终身。 姜玉郎,是真把书当命。打小能背《论语》《孟子》,二十岁就中了秀才,可之后一门心思钻故纸堆,连街坊邻居打招呼都懒得应。他觉得“书中自有黄金屋”,媳妇哪有圣贤书重要?爹妈急得托媒人说破了嘴,他只一句“大丈夫当以学问为先”,就把人打发了。这书呆子,脑瓜里装着经史子集,却连男女之事都懵懂,活像个被困在字里行间的木头。 小翠呢,是邻村穷人家的姑娘,爹欠了赌债,被姜家拿十两银子赎回来的。她没读过书,却有着庄稼人特有的实在,手巧得很,纳的鞋底能穿三年,蒸的馒头暄软得能弹起来。刚进姜家时,见姜玉郎整天抱着书,她也不多话,只默默把他的书房收拾得窗明几净,砚台里的墨总磨得稠稠的。 颜如玉,就玄乎了。据姜玉郎说,是他读《玉女传》时,书页里忽然飘出一阵香风,一个穿白衣的姑娘就站在书案前,眉如远山,眼含秋水,开口就念得出他刚在书里圈的句子。“玉郎哥哥,你我皆是爱书人,当为知己。”这话一出口,姜玉郎魂都飞了。 自打遇上颜如玉,姜玉郎更不着家了。 白天躲在书房,说要和颜如玉“探讨学问”,夜里也赖在书房睡,说“仙子怕生人,不便去卧房”。小翠端去的饭菜,他常常忘了吃,凉透了又原封不动端回来。姜妈看在眼里,急得直抹泪:“这哪是娶媳妇,这是请了尊菩萨来家里受冷落啊!” 小翠却没抱怨。她看姜玉郎夜里读书冻得搓手,就缝了件厚棉袍,悄悄放在书房门口;见他总啃干馒头,就每天炖锅热粥,温在灶上,等他饿了来取。有回姜玉郎看书入迷,把砚台打翻在书稿上,还是小翠连夜帮他一张张擦拭,才保住那些心血。 可颜如玉的“学问”,越来越不对劲。 她总说“人间俗事太烦,不如随我去书中仙境”,还劝姜玉郎“功名富贵皆是浮云,不如抛了这肉身,与我共赴长生”。姜玉郎听得迷迷糊糊,竟真开始茶饭不思,人瘦得像根晾衣杆。 这天夜里,姜妈实在忍不住,把姜玉郎从书房拽出来,塞进卧房:“今晚必须跟小翠睡!再折腾下去,你命都要没了!” 姜玉郎不情不愿地躺下,隔着被子抱着小翠,脑子里全是颜如玉的影子。过了几天,他看着小翠依旧平平的肚子,终于憋出那句:“娘子,怎么我们睡了这么多天,你肚子还是没个动静?” 小翠被他问得一愣,随即噗嗤笑了,抬手点了点他的额头:“傻书生,你天天穿着棉袄、隔着被子抱我,连个手指头都没碰着我,我们哪里来的孩子?” 这话像个炸雷,把姜玉郎炸醒了。 他这才想起,自己连小翠的手都没牵过,更别说别的。再想想颜如玉,除了隔着书页说话,他连她的衣裳都没碰过,那“仙境”,虚无得像场梦。 当晚,他第一次没去书房。 看着灯下做针线的小翠,他忽然发现,这姑娘的侧脸在油灯下泛着柔和的光,比书中颜如玉的画像真实多了。“小翠,”他难得有些结巴,“以前……是我糊涂了。” 小翠抬起头,眼里闪着光,却只轻声说:“天凉了,我给你再缝个暖手炉吧。” 从那以后,姜玉郎变了。 他不再整天躲在书房,会帮小翠挑水,会听她讲街坊邻居的趣事,夜里也乖乖脱了外衣睡在她身边。有天早上,他看着枕边熟睡的小翠,忽然明白:书中的颜如玉再美,也填不饱肚子、暖不了被窝,眼前这个会笑会闹、会为他缝衣做饭的姑娘,才是活生生的日子。 过了一年,小翠真的怀上了。 姜玉郎摸着她微微隆起的肚子,傻呵呵地笑,比中了举人还高兴。他把那本《玉女传》收进了箱底,提笔写了幅字贴在墙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后来,姜玉郎没成什么大儒,却成了村里有名的“疼媳妇”的人。有人打趣他:“当初不是说要跟仙子过日子吗?”他总是挠挠头,看看抱着孩子喂饭的小翠,笑得一脸满足:“仙子哪有我家小翠好,她会给我生娃啊。” 这故事听着像笑话,其实藏着点道理。 书呆子总觉得书中有理想,却忘了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读出来的。颜如玉再美,不过是虚幻的念想;小翠再普通,却是能陪着柴米油盐、冷暖相知的实在人。这世上最珍贵的,从来不是那些飘在云端的梦,而是脚底下踩着的土,身边人递过来的暖。 信息来源:据古代话本《痴人记》及民间轶事整理
大清国又站起来了[笑着哭]
【2评论】
用户14xxx46
不能痴人说梦境中去体会,要去真实去大千世界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