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红军胜利会师后,周总理一脸愁容的问贺龙:以后谁来统一指挥大军呢?贺龙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8-09 17:47:25

1936年,红军胜利会师后,周总理一脸愁容的问贺龙:以后谁来统一指挥大军呢?贺龙当即推选一人,而此人并非毛主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秋天,红军三大主力历经漫长征途,终于在会宁胜利会师,旌旗招展,军号嘹亮,战士们相拥而笑,许多人热泪盈眶。 这是漫长长征路上最振奋人心的时刻,部队的士气高涨,连空气中都带着喜悦的味道。 庆祝的锣鼓声中,周恩来的神情却显得沉静,他望着眼前汇聚起来的队伍,心里明白,会师只是阶段性的胜利,眼前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让这支庞大的队伍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 找了个安静的时机,周恩来把心中的疑虑提了出来,这个问题关系到全军未来的行动能否协调一致,需要一个能被三方面军都认可的人来担任最高指挥。 贺龙听完,没有长时间思索,就报出了一个名字——彭德怀,这让一些在场的干部意外,因为这既不是毛主席,也不是贺龙自己,而是另一位在战场上以果敢著称的将领。 贺龙的这个决定,并非出于个人关系,他在战争中见过许多指挥员,深知真正能在复杂局势下带领全军的人,必须具备广泛的威望和过硬的作战能力。 彭德怀在湘江战役中带领部队死守阵地,为大部队突围争取时间,在遵义会议上支持党中央的战略调整,长征途中始终保持部队的凝聚力,这些都让他在各方面军中有极高的认可度。 贺龙觉得,这样的人选更容易赢得全军的信服,也能在关键时刻作出坚决果断的决策。 贺龙与周恩来的信任,是多年战火中逐渐形成的,1927年夏天,贺龙在汉口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当时他还是国民革命军的军长,没有入党,但已经对共产党的主张十分认同。 周恩来向他分析当时的形势,讲述革命的方向,这让贺龙感到心中亮堂了许多,那年8月,南昌起义前夕,周恩来把起义的部署交代给他,还让他担任总指挥。 贺龙当时立下的承诺,是一切听从党的安排,全力完成任务,起义的枪声响起后,他在战火中兑现了这句话,并很快加入了党组织。 在长征途中,红军内部曾出现张国焘分裂队伍的危险,贺龙态度坚定,明确表示支持党中央的决定,不给分裂留半点空间。 他用直接有力的方式提醒对方只讲团结,不谈分裂,这种坚持让他在党内的立场更加鲜明,也让周恩来更加信任他的判断。 会宁会师后,中央决定由彭德怀担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贺龙担任副司令员,主要负责后方保障,这样的安排让部分红二方面军的干部觉得惋惜,认为贺龙的位置不如之前重要。 贺龙在干部会上明确表示,统一指挥是全军当前最重要的原则,任何个人的想法都必须服从大局,他不把“副”字当成降低身份的标志,而是把它看作支撑全局的一种责任。 进入西北战场后,贺龙全身心投入到后勤工作中,他四处动员群众筹集粮食和物资,还亲自写信向刘伯承请求支援,成功从晋冀鲁豫根据地调来十万石粮食。 在运输过程中,面对道路艰难、运输力量不足的问题,他多次调整方案,安排人手克服困难,把粮食及时送到前线,确保作战部队能够持续作战。 西北战场上,彭德怀作风严厉,有时会批评部队的松懈现象,一次,他批评了贺龙原来部队的一位将领,语气很重,引起对方的不满。 贺龙知道后,并没有袒护老部下,而是严肃批评他们的态度,要求必须向彭德怀认错,他强调,全军必须坚决执行统一指挥,没有特殊的部队,也没有特殊的干部。 这一举动,让部队中可能滋生的不满情绪被压了下去,维护了前线作战的稳定。 在长期的配合中,彭德怀指挥战斗,贺龙保障后方,两人形成了牢固的默契,毛泽东曾称贺龙像汉朝的萧何一样守住关中,把后方稳定下来,为前线赢得了战略主动。 这种评价不仅是对他工作的认可,也是对他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精神的赞扬。 从会宁会师那天起,贺龙用一个果断的选择稳定了红军的指挥核心,也用之后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判断。 战争年代,很多人关注的是谁在前线攻城略地,但贺龙深知,后方的稳固和全军的团结同样决定着胜败。 他在关键时刻愿意退一步,把位置让给更适合的人选,用实际行动支撑全局,这种胸怀和格局,成为那段历史中最值得记住的力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对党忠诚的贺龙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