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一旦去工业化,就再也回不去了?
老一辈都经常说:人散了,手艺就没了。美国底特律当年有十几万汽车工人,老师傅带徒弟,点焊的火候、装配的节奏,都是几十年练出来的绝活。后来资本家觉得在本土开厂成本高,把流水线搬到了墨西哥、中国,这边的工人要么下岗摆摊,要么转行。
等过了二三十年,再想招人重开生产线,年轻人谁还懂那些老手艺?就算招来,没个十年八年练不出火候,产品质量上不去,谁买账?
再说说产业链这东西,就像串珠子,一颗掉了,整串都散,底特律不光有汽车厂,周边还有几百家配套的零件厂、模具厂、轮胎厂,甚至连食堂的菜都能就近采购。等主机厂一走,这些配套厂要么跟着迁走,要么关门大吉。
现在美国想把工厂迁回去,才发现连个合格的螺丝都得从中国运,物流成本比人工还贵。从钢铁到电子元件,从技术工人到工程师,缺了哪环都转不起来,再想原地重建,等于从零开始。
而且资本这东西最势利,哪赚钱往哪跑,当年底特律的资本家把厂子迁到国外,就是看中了那边的低工资、低税收。现在美国想把他们拉回去,要么给巨额补贴,要么加关税拦着外来货,可资本家一算账,还是觉得在国外开厂划算。
特朗普icon喊着 “让美国再次伟大”,逼着福特、通用迁厂,结果人家表面答应,暗地里还在东南亚扩产。
资本眼里没有祖国,只有利润,你把工业化的根基让给了别人,再想用钱买回来,难上加难。
还有个看不见的东西 —— 工业精神没了。当年底特律的工人,下班了还琢磨怎么改进工具,周末带着孩子去工厂参观,以造汽车为荣。现在那片的年轻人,要么盼着当网红,要么盯着华尔街的股票,谁还愿意进工厂拧螺丝。
工业这东西,不光靠机器,还得靠一代代人攒下的精气神,这股劲散了,就算机器再先进,也出不了精品。
家人们看看底特律的教训就明白,工业化是国之根本,丢了它,就像断了脊梁骨。这就是为什么国家重视实体行业的原因。
明明
美国生产汽车有啥钱,八十年代一辆汽车几吨重顶多几万美元,英特因一个芯片卖几百美元,微软一个操作系统装在一张磁盘里也要几百美元。一台个人电脑几公斤重就卖几千美元。现在美国一个芯片都几百到几万美元,微软操系统还是哪贵?美国去掉低端产品产能,专门生产高端商品,这个利润更高,能耗更低,这也是美国人收入高原因。
明明
在八十年代,我妈妈还糊火柴盒,人工生产麻绳,一个月才十块钱不到。现在谁还干,这也是中国式去掉落后产量? 美国在七十年代去掉汽车产能,转产电脑等高价值产品,并没有错误。美国有最低工资法,生产一辆汽车要几万成本,日本当时才一万左右?谁买美国车?
我是他朋友
搞的跟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愿意进厂一样,进厂绝对是中国年轻人最后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