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朱时茂给陈佩斯转了100万,附了条消息:‘钱不多,能帮衬点是点,’陈

牧童的娱论 2025-08-10 14:02:19

2019年,朱时茂给陈佩斯转了100万,附了条消息:‘钱不多,能帮衬点是点,’陈佩斯看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他知道,老兄弟这是怕他为难。 2019年,电影市场正在被“流量至上”的风潮裹挟,商业大片频频登上银幕,大制作、大特效成为投资方的“心头好”。 就在这时,一位已近古稀之年的老艺术家却做出了一个令无数人跌破眼镜的决定——自筹资金拍摄一部不带流量明星、不依赖爆炸特效的电影《戏台》。 他叫陈佩斯,中国小品的黄金名片,喜剧艺术的亲历者和坚守者。 那年,他已经年近七十。身边的亲朋好友听说他要拍电影,都皱着眉头劝他:“你拍戏?你不是搞小品的吗? 电影这玩意你没经验,而且现在拍电影,没几个亿谁敢投?更何况你这个年纪,身体扛得住吗?”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最关键的资金问题一度成为横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但陈佩斯不愿意找投资方,他怕被资本方干预内容。 “我想拍一部真正属于演员、属于戏剧、属于传统文化的电影。”陈佩斯如是说。 他清楚,只要资本介入,那些“市场调研”“人物流量”“商业模式分析”就会吞噬掉《戏台》这部作品原本的灵魂。 于是,他做了个大胆又令人心惊的决定:将北京的一套房产抵押出去,凑出了九千万元的启动资金。 那天,签完贷款合同的陈佩斯回到家中,一言不发地坐在沙发上许久。 他的儿子倒了杯水递给他,小声问道:“你……真的准备孤注一掷了?”陈佩斯点点头,说:“要做这件事,不能有退路。” 这个消息悄悄传到了老友朱时茂耳中。朱时茂和陈佩斯曾经是小品黄金时代的黄金搭档,虽然近年来各自忙碌不常联系,但感情未曾生疏。 他没打电话,也没多说,只是安静地打开手机银行,转了100万元给陈佩斯,附了一条简短的消息:“钱不多,能帮衬点是点。” 陈佩斯接到消息的那一刻,手机屏幕亮起。他盯着那条信息,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眼眶微红。他知道,这是兄弟的惦念,更是对他这份坚守的默默支持。 拍摄过程中,剧组条件远不如想象中那般“奢华”。演员没有片酬分红,场景道具反复利用,甚至有工作人员为了节省经费,自带经费坚持到收工。 但没人喊苦——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为了一件真正值得去做的艺术之事。 《戏台》讲述的是一个老戏班在时代夹缝中挣扎求存的故事,融合了陈佩斯数十年舞台经验与对传统戏曲的敬仰。 影片中没有浮夸的妆造,没有煽情的对白,更多的是老一辈演员的沉稳演技和对戏剧生命的深刻描绘。 电影终于上映了,起初并没有什么宣传,排片也极少,全国只有寥寥数百家影院愿意给它安排场次,票房起步低得惊人,首日仅十几万元。 外界纷纷唱衰:“艺术片啊,就是清高,但没市场。” 可没想到的是,观众看完《戏台》后口碑如潮。有人哽咽地说:“我爷爷是唱戏的,看到最后一幕我直接哭了。” 也有人感慨:“这是今年唯一让我看完还想再刷一遍的电影。”更有人坚定表示:“这不是电影,这是传承,是精神,是对‘匠心’两个字最真实的诠释。” 《戏台》的票房开始不可思议地“翻滚”: 从第一天的十几万,到几天后冲上百万; 再到首周突破四千万; 一周之内,奇迹般地站上八千万的大关! 豆瓣评分一度飙升至9.6分,稳稳压倒同期多部由流量明星主演、制作预算数亿元的“大片”。不少观众甚至在豆瓣长评区留言:“每一分钱都花得值,这才是电影!” 媒体开始蜂拥而至采访陈佩斯,有记者问他:“您是怎么做到的?” 陈佩斯笑着说:“我是靠信仰拍完这部电影的,没想过赚钱,也没想过赔钱,我只是不想等到哪天自己躺在病床上时,还后悔没把这部戏拍出来。” 人们这才真正意识到,这不是一部电影的逆袭,而是一代艺术家的绝地奋战。他没有商业营销的团队,没有资本加持,也没有娱乐圈惯用的“热搜+流量”组合拳。 靠的,是作品本身的分量,是那份对艺术的敬畏与坚守。 朱时茂在电影上映后悄悄到影院看了一遍,散场后,他一个人站在影院外抽了根烟,嘴角带着笑。 他后来在一次访谈里说:“陈佩斯这人啊,认准的事,就能豁出去命去做。拍完《戏台》,他不只是为自己争了一口气,更是为传统文化争了光。”

0 阅读:268

猜你喜欢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