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联合国制裁利比亚,中国投了弃权票,卡扎菲很不满。利高官见到中国大使王厚

历史脑洞 2025-08-10 18:23:29

1992年联合国制裁利比亚,中国投了弃权票,卡扎菲很不满。利高官见到中国大使王厚立,上前责问:中国屈服于美国? 这事儿,得从10年前,也就是1982年卡扎菲第一次访问中国说起。 那次访问,说实话,从一开始就透着一股子“不走寻常路”的邪性。咱们这边早就安排好了,专机先到乌鲁木齐,再飞北京。结果呢?卡扎菲的飞机理都不理,直接从我国西南边境闯了进来,搞得我方空军战机紧急升空,差点上演“空中惊魂”。他给的理由是怕行踪暴露,这理由你品,细品。 最离谱的是什么?跟我们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正式会谈,他居然迟到了,理由是——要给一个女保镖过生日。国家元首级的会谈,因为这种理由推迟,这在世界外交史上都是个笑话。 好不容易坐下来谈了,卡扎菲翘着二郎腿,一副天老大他老二的架势。谈合作项目?他心不在焉,时不时扭头跟女保镖眉来眼去。他滔滔不绝地讲他的那套“世界第三理论”,核心议题却突然一转,张口就要跟中国买核武器。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了。早在70年代,他就派人来问过价,想买原子弹,觉得只要钱给够就没问题。这次他亲自出马,更是觉得志在必得。 核武器是什么?那是国之重器,是大国地位的基石,更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责任。我们发展核武,是为了不受核讹诈,承诺不首先使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怎么可能当成商品卖给一个行事如此乖张、野心勃勃的地区领导人? 所以,结果当然是再次被我们严词拒绝。 那场会谈的气氛可想而知。要知道,小平同志会见约旦国王侯赛因时,对方恭恭敬敬,主动为他点烟。会后小平同志评价侯赛因“彬彬有礼”。而跟卡扎菲谈完,小平同志只对身边人说了一句评价:“这个人趾高气扬的。” 就这么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直接给卡扎菲在中国的形象定了性。后来他许诺的那些大项目,真正给中国的,都是些边边角角的小工程,赚钱的大头,他还是留给了西方公司。 有了这样一番交往经历,大家现在再回过头看1992年那张弃权票,是不是就品出点不一样的味道了? 我们投弃权,不是怕美国。说白了,是我们通过十年的观察,看透了卡扎菲这个人,不值得我们赌上国家信誉去为他背书。 他狂傲、缺乏信义、行事乖张,把他和中国捆绑在一起,不符合我们当时改革开放、闷声发展的国家战略。我们不赞成制裁,因为那是霸权主义的体现;但我们也不想为了这么一个不靠谱的“朋友”去公开对抗整个西方世界。弃权,就是最好的选择。它表达了我们的原则,也保留了我们的战略灵活性。 今天回头再看利比亚,真是让人唏嘘。2011年,又是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我们又投了弃权票。那之后,卡扎菲的下场大家都知道了,在苏尔特的一个水泥管道里被拖出来,死得相当难看。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利比亚得到它想要的“民主自由”了吗?并没有。国家四分五裂,民兵武装割据,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动荡之中。很多人,甚至开始怀念那个虽然独裁但至少国家统一、生活富足的卡扎菲时代。 当年那位怒斥中国“屈服于美国”的利比亚高官,恐怕怎么也想不到,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从来不是站队,而是自身的实力和智慧。 卡扎菲的悲剧,根子就在于他的狂妄和对世界大势的误判。他以为靠着石油和强硬姿态就能横行无忌,殊不知,在国际政治的棋盘上,他始终只是一颗可以被随时牺牲的棋子。而中国,从1982年邓公那句“趾高气扬”的评价,到1992年和2011年的两次关键弃权,我们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清醒和战略定力。

0 阅读:89

猜你喜欢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