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黄觉和徐静蕾相恋后,让周迅很是惊讶,她好心告诉黄觉:“徐静蕾这人可不简单,你驾驭不了她。”黄觉不信,可现实还是给了他一大巴掌。
周迅当时估计也是急得不行,看老黄跟静蕾走得近,直接把话挑明了。老黄那会儿年轻气盛,哪听得进去啊,还觉得静蕾跟自己是一路人——都是搞艺术的,能有多难处?
谁能想到,2005年下半年事儿就来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刚拍完,静蕾在圈里的名气往上蹿;《似水年华》让老黄也小火了一把。俩人那阵子总凑一块儿吃饭,朋友说他不对劲儿,整天琢磨些没头没脑的事儿:“今儿穿西装还是休闲装?”“哪家日料店的刺身新鲜?”问他咋了,他还乐呵:“最近让人惦记上了。”
后来媒体拍到三里屯那顿饭,老黄扶着静蕾后背往外走的动作,明眼人看了都知道——这哪是新认识的普通朋友?再往后香港电影节走红毯,老黄愣是让了半步,站得规规矩矩的,跟旁边人隔了道缝儿似的
传得最玄乎的是2006年初。老黄演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在北京巡演,静蕾连着三晚坐观众席,一句话不说就看。有人后台瞅见她找老黄,俩人站那儿对视两秒,啥也没说。那天正下雪,老黄把外套脱了给她披上,一块儿上了辆黑越野车。周迅就是那时候听说的,她跟老黄认识可早了,杭州拍广告那会儿就混一块儿,后来老黄转行当演员,还是她介绍去试镜的呢。
周迅太了解静蕾了。她见过静蕾在片场跟制片人拍桌子争预算,也见过她一个人盯着监视器看素材,能盯一两个钟头不动窝。周迅拉着老黄说:“咱圈里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的,可她不一样——计划书能写满三页纸,旅行几点起几点睡都标得清清楚楚。你确定能跟上这种节奏?”
老黄嘴上没应声,私下里找朋友念叨:“静蕾是真讲究,连出去玩儿先去哪儿后去哪儿都记备忘录。有回我想改行程,她来一句‘这不在计划里’,给我怼回来了。”你说他生气吗?倒也没,反而有点佩服——这姑娘活得太明白了。
矛盾出在2007年夏天。静蕾说要去美国读短期导演课,说走就走,机票说订就订。老黄那时候刚接了个电视剧男主,本来琢磨着请两天假送她,结果人家回了句:“不用送,不麻烦。”老黄后来跟朋友说,那会儿心里头堵得慌——他又不是要静蕾依赖他,可那种“我一个人也能行”的劲儿,让他觉得自己跟个外人似的。
2008年春节俩人没回老家,在北京过的。老黄憋着劲儿想给她个惊喜,约她看展,展厅外摆了一溜她最爱的白百合,兜里还揣着枚戒指,想着吃饭时候掏出来呢。结果饭还没吃上,静蕾接了个电话说工作室有事得赶回去,戒指又给塞回兜里,之后再没机会拿出来。
从那以后俩人联系慢慢少了,也没吵架,也没正式分手,就是各忙各的,消息回得越来越慢。老黄后来在访谈里说:“也不知道啥时候散的,就跟电池似的,一点一点没电了。”
2010年有人在机场瞅见老黄一个人拎着箱子去上海拍戏,那会儿他开始演沉稳的中年男人,胡子拉碴的,跟当年“文艺男青年”的样儿差远了。静蕾在美国拍纪录片,还捣鼓独立制片项目,说就想当“自由的内容创作者”。再往后,俩人再没在公共场合同过框。
有网友说静蕾是“自己人生自己掌舵”的主儿,也有人觉得老黄骨子里还是传统,想要个热乎乎的家。反正那段日子留下的痕迹,豆瓣上还有条2006年老黄写的短文,就一句话:“我喜欢的人,不一定属于我。”评论区的人都懂——没互骂,就是走着走着散了。
有时候想想,感情这事儿真怪。俩人都没做错啥,一个要自由,一个想要稳;一个往前冲,一个想靠岸。就像两条相交线,碰着了,亮了下,又各奔东西去了。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张衡
徐静蕾能把将爱情进行到底里的大学文艺女演的那么透彻,生活里肯定也是这样。太透彻,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