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第一个倒下的是乌克兰,没想到是瑞士,经此一役,瑞士金融业近乎完蛋了。 这个曾经人均GDP高达9万美元的富裕国度,如今正经历着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瑞士的发家史堪称一部"刀尖上的舞蹈"。19世纪中叶,当欧洲列强忙着瓜分殖民地时,瑞士还只是个连铁路都没修通的内陆小国。 直到现代工业教父阿尔弗雷德・埃舍尔主持修建了贯穿阿尔卑斯山的铁路网,这个国家才真正打通了财富通道。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永久中立地位,让瑞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成了"世外桃源"。 二战期间,瑞士银行业发明的保密制度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未经客户同意披露信息即属犯罪"的法律条款,表面上保护了普通储户的隐私,实际上却成了纳粹分子的保护伞。 据史料记载,1939至1945年间,瑞士央行共接收了纳粹德国价值4.4亿瑞士法郎的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被掠夺的犹太人资产。这种"中立"背后的灰色交易,让瑞士成了全球黑钱的集散地。 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等独裁者,都曾将贪污所得存入瑞士银行。 这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生存之道,让瑞士银行业在战后迅速崛起。到20世纪末,瑞士管理的跨境资产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苏黎世和日内瓦的银行总部大楼里,每天都有装满金条的装甲车进出。但这一切的繁荣,都建立在"中立"这块摇摇欲坠的基石之上。 瑞信集团的轰然倒塌,成了瑞士金融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家拥有166年历史的老牌银行,2023年因连续爆雷被瑞银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相当于市值打了五折。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发行的172亿美元AT1债券被直接清零,创下全球金融史上的先例。 瑞信的堕落并非偶然。从1977年震惊世界的基亚索丑闻,到1988年为国际贩毒集团洗钱,再到2014年帮助美国人逃税被罚款26亿美元,这家银行早已深陷泥潭。 更讽刺的是其发家史本身就充满了原罪——19世纪末,瑞信通过资助南非金矿开采积累原始资本,而这些金矿的劳工大多来自被殖民的非洲国家。 瑞士银行业的问题远不止瑞信一家。2019年,瑞银集团因帮助法国富人逃税被罚款34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其全年净利润的总和。2023年,瑞银又因收购瑞信后的遗留问题,被美英监管机构罚款3.87亿美元。这些丑闻如同多米诺骨牌,逐渐瓦解着全球投资者的信任。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瑞士中立政策的自我否定。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瑞士宣布冻结俄罗斯寡头资产,并配合美国制裁中伊企业。这一行为彻底撕下了"中立"的伪装,让中东石油富豪们如梦初醒。 据业内人士透露,仅2023年第一季度,就有超过1650亿美元的中东资产从瑞士撤离,其中大部分转移至香港和新加坡。 瑞士的衰落,本质上是过度依赖金融业的必然结果。2025年的数据显示,金融业占瑞士GDP的比重超过18%,而制造业占比已跌破10%。这种产业结构的失衡,让瑞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日益脆弱。 曾经引以为傲的钟表、机械等传统制造业,正被亚洲竞争对手挤压得喘不过气。 更严重的是瑞士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流失。2024年,瑞士最大的制药企业罗氏宣布将研发中心迁往美国,理由是"美国的创新生态更具活力"。 与此同时,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中,选择留在瑞士工作的比例从十年前的70%降至不足50%。这种人才外流,让瑞士的科技竞争力大打折扣。 瑞士央行的货币政策也陷入两难。2025年3月,瑞士央行将政策利率降至0.25%,这是自2022年9月以来的第五次降息。尽管此举旨在刺激经济,但也暴露了瑞士经济的疲软。 更糟糕的是美国在2025年8月对瑞士实施39%的高额关税,这对依赖出口的瑞士制造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国际政治格局也在悄然变化,瑞士放弃中立后,其作为国际谈判调停者的角色逐渐被新加坡、卡塔尔等国取代。2024年,乌克兰和俄罗斯的首次非正式和谈就是在卡塔尔多哈举行,而非传统的瑞士日内瓦。这种转变,标志着瑞士国际影响力的式微。 当瑞士为了短期利益放弃中立原则时,它失去的不仅是财富,更是百年积累的信誉。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任何国家若想在国际舞台上立足,都必须在利益与原则之间找到平衡。 瑞士的教训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伪装中立就能获得的,而是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开放的国际形象和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之上。未来的全球金融格局,或许将因此而彻底改写。
本以为第一个倒下的是乌克兰,没想到是瑞士,经此一役,瑞士金融业近乎完蛋了。 这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08-11 09:29:05
0
阅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