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但是能否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这些账目整理完毕?”1402年攻下南京之后,杀红了眼的朱棣遇见了深受建文帝信赖的大臣夏原吉。朱棣本想直接将其杀死,但是却不想生死关头夏原吉竟然提出这样的要求。 朱棣的刀架在夏原吉脖子上时,这个管了半辈子账本的读书人正抱着几卷竹简,南京城弥漫着血腥味。
建文旧臣的脑袋还在城墙上挂着,夏原吉却像没看见那些滴血的麻绳,只是轻声问新皇帝要三天时间整理户部账册。
这个细节被明朝《国朝献徵录》记了下来,后来被万历年间的焦竑编进《玉堂丛语》,成了明代士大夫们最爱传颂的掌故。
夏原吉的算盘珠子比骨头硬,当时户部衙门早被燕军砸得稀烂,他蹲在废墟里把散落的账本一页页捡回来,借着城墙根的火把光核对数字。
有老兵回忆说,这个戴枷锁的文官半夜还在扒拉算盘,指甲缝里全是墨汁,朱棣派去的锦衣卫躲在暗处盯了三天,发现他真就只打算盘不写遗书,连给老母亲的诀别信都没准备。
这个湖北穷小子的人生像他整理的账本一样清清楚楚,父亲去世那年家里只剩半缸发霉的米,母亲给人缝补衣服到半夜,他就着灶膛的火光读《周礼》。
湘阴县的老人至今还能指认夏家老宅地基,三块青石板垒的墙根,夏原吉总坐在最平整的那块石板上背书,把《诗经》里"夙夜在公"四个字用炭笔写了又擦。
南京国子监的纨绔子弟们当年没少笑话这个穿补丁袍子的同学,某次冬至宴会上,有人把夏原吉的荞麦饼换成喂马的麸皮,他却把麸饼掰碎了泡热水吃干净。
后来他管着大明王朝的钱袋子时,午饭永远是衙门外两文钱的菜粥,这个习惯保持了四十年。
朱棣有次突击检查户部,看见尚书大人端着粗瓷碗在啃冷炊饼,碗里飘着两片烂菜叶。
建文帝派他巡查州县那会儿,夏原吉的查账法子让贪官们恨得牙痒,他发明了"四柱对账法",把各县的粮仓、银库、织造局的账本摊在太阳底下晒,带着书吏用三天时间就能把十年糊涂账理明白。
浙江布政使送的金蛤蟆被他熔了铸成秤砣,后来这铁疙瘩在户部大堂传了七代人。
朱棣在奉天殿翻账本时发现个蹊跷事,建文朝四年间的军费开支笔笔清楚,但给北平燕王府的拨款栏全是空白。
夏原吉跪在丹墀下解释,说先帝特意交代过这笔钱要走密账,每锭银子都另造了暗记。
三个月后朱棣在燕王府地窖里挖出二十箱烙着"燕逆"字样的官银,正是夏原吉当年亲手封存的军饷。
这个细节让永乐皇帝彻底信服了,他后来常对太子说,夏原吉就像户部衙门的镇库铜钱,风吹雨打还是那个成色。
有年春天朱棣要修武当山道观,夏原吉抱着预算账本在乾清宫外跪了一夜,硬是把工程款砍掉三分之二,第二天早朝时皇帝揉着膝盖抱怨:"朕这两条腿还没夏尚书的算盘珠硬。"
夏原吉死时箱子里只有三件朝服,补丁叠补丁的内衣让来吊唁的杨士奇当场落泪,他教出来的户部官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上任第一天要把算盘浸在墨汁里泡一夜,意思是账本上的数字要像墨色一样擦不掉。
现在南京博物院还藏着他用过的黄铜算盘,十三档算珠磨得能照见人影,旁边摆着那册救了他命的建文四年秋税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