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准备迎战,美逼中国缴罚金,开口价就是1750亿,王毅反将一军!美国这回是真不装了,为了利益直接明抢。而且还是美国地方州官方政府亲自下场。 【信源】:人民网 美国密苏里州因疫情起诉中国 美专家:政治表演 当一纸来自美国地方州法院的诉状,将高达1750亿美元的索赔金额指向一个主权国家,这究竟是一场捍卫正义的法律追责,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豪赌? 2020年,美国密苏里州的检察官安德鲁·贝利以“隐瞒疫情”为名,将中国政府告上法庭,自此打响了这场震动全球的法律战。 然而,这出精心编排的戏剧背后,隐藏的动机远比诉状上的文字复杂得多。这不仅是一场围绕事实与法律的攻防,更是一次国家实力与国际规则的正面较量。 那么,当法槌看似落下之后,究竟谁又真正赢得了这场博弈? 这起诉讼的导火索,源于美国国内一片混乱的疫情应对局面。 2020年初,当病毒开始在美国蔓延,联邦层面的协调失灵,各州纷纷陷入物资短缺和各自为战的困境,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政客敏锐地嗅到了转移矛盾的良机。 时任密苏里州检察长的埃里克·施米特(后由安德鲁·贝利接任)率先发难,将一口“防疫不力”的黑锅甩向了中国,试图通过制造一个外部敌人,来掩盖内部治理的失败。 这背后不仅有政治算计,更有现实的利益驱动。密苏里州作为一个依赖农业和制造业的地区,在疫情中经济遭受重创,失业率飙升,财政面临巨大压力。 对于贝利这样的共和党成员而言,在选举周期临近时,对华强硬不仅能迎合部分选民的情绪,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捞分”,那天文数字般的索赔金额,更像是画出了一张能填补财政窟窿的“大饼”。这种故技重施的法律讹诈,不免让人联想起上世纪的“湖广铁路债券案”,一些美国人曾手持清朝时期的废纸债券,试图向新中国索赔。不过,他们显然低估了时代的变化。 面对这番攻势,中方的反击有理有据,直击其要害。 针对“隐瞒疫情”的指控,事实却是,中国在2019年底发现不明原因肺炎后,迅速展开行动,更于2020年1月就完成了病毒基因测序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共享,为各国研发检测试剂和疫苗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而所谓“囤积物资”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疫情初期,作为重灾区的中国,优先保障国内的医疗物资供应本是天经地义,在稳住阵脚后,中国随即向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伸出援手,仅向美国就供给了超过400亿只口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国际合作。 在法律层面,这场博弈的核心聚焦于《外国主权豁免法》。 美方试图利用该法案中“商业活动”或“侵权行为”的例外条款,撬开主权国家不受外国法院管辖的保护屏障。 然而,中方明确指出,抗击疫情是纯粹的国家公共卫生管理,属于主权行为,与商业买卖风马牛不相及。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更是掷地有声地指出,这类诉讼是毫无事实、法律和国际先例依据的“三无”产品,其实质就是“明抢”,是一种“政治病毒”,中方对此坚决不接受。 中国的回应不止停留在口头,更伴随着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对包括密苏里州在内的美国农业州部分产品加征关税,并将一些深度参与打压中国的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用行动清晰地传达出一个信号:任何试图“碰瓷”的行为,都必须准备好付出代价。 这场法律闹剧的进程可谓一波三折。尽管多数类似诉讼因管辖权问题被驳回,但在特定的政治氛围下,密苏里州的案件却得以推进。 2024年,美国第八巡回上诉法院甚至允许对中国共产党和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诉讼继续进行。 谁知到了2025年3月7日,密苏里东区联邦法院的法官斯蒂芬·N·林博,在中国方面缺席的情况下,作出了一份看似惊人的“默认判决”,判定中方需支付240亿美元赔偿。检察官贝利闻讯高调宣称这是“历史性胜利”,并威胁要扣押中国在美国的资产。 然而,这场“纸面胜利”在现实中却脆弱得不堪一击。 中国驻美使馆和外交部迅速回应,称判决非法无效,是违反国际法的闹剧。 众多国际法和美国本土法律专家也指出,主权豁免原则是国际法的基石,外国国家在美国的不动产、债券等主权资产受到严格保护,强制执行判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谓的扣押威胁,更像是一场缺乏实际意义的政治表演。 这起事件的深远影响,早已超越了判决本身。 它开创了一个滥用国内司法体系干涉他国内政的恶劣先例,严重侵蚀了国际关系的信任基础。 正如王毅外长所强调的,一味搞施压对抗,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合作才是中美唯一正确的选择。 这场风波最终被事实和法律打回了原形,它也向世界清晰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国际秩序的维系,靠的不是谁的嗓门大、谁的诉讼多,而是对事实的尊重和对规则的敬畏。
中方准备迎战,美逼中国缴罚金,开口价就是1750亿,王毅反将一军!美国这回是真不
经略简料
2025-08-11 15:19: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