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陈德森斥巨资1.6亿筹拍电影《一个人的武林》,他拿出2000万片酬邀请甄子丹演男一号,可反派却迟迟找不到身手旗鼓相当的演员,好友刘德华知道后,立马向他推荐了王宝强,陈德森一下懵了:王宝强不是喜剧演员吗,为啥让我找他演功夫片啊?
河北邢台的农村娃王宝强,因为看了《少林寺》,心里揣着一个滚烫的梦想:“我要去当功夫明星,像李连杰一样。”
父母不赞成,他就哭闹着绝食。最后,他背着小包袱,跟着同乡进了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的日子苦得掉渣。天不亮就起床扎马步,腿抖得像筛糠也不能停;
练铁砂掌,手心磨出血泡,裹上布继续练。
六年里,他没回过家,过年时躲在被窝里哭,哭完继续踢腿。
14岁离开少林寺时,他一身结实的筋骨,心里揣着一个滚烫的梦:“我要去当功夫明星。”
北影厂门口,王宝强蹲了整整三年。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迷彩服,跟在群演队伍里抢活儿。
一天200块的武行替身,他抢得最凶。
从高处摔下来,膝盖磕出淤青;
被“打”得滚在泥里,爬起来还得赔笑说“再来一条”。
有人笑他:“就你这模样,还想当明星?”
他不说话,只把每次挨打都当成练功。
2003年,机会撞上门——《盲井》剧组找个农村出身的演员,他凭着那股“愣劲”被选中。
电影里,他演个被拐到煤矿的少年,眼神里的怯和狠,像极了当年初到少林寺的自己。
这部没在内地上映的电影,让21岁的他拿下金马奖最佳新人。
可站在领奖台上的他,连感应水龙头都不会用。
这时,刘德华走过来,没说什么,只是重新洗了遍手,慢悠悠地把手放在水龙头下,水流“哗”地涌出来。
王宝强看着他的动作,突然懂了。
后来他总说:“华哥一句话没说,却给了我最大的体面。”
得奖归得奖,回到北京,他还是那个跑龙套的。
快过年时,有剧组找他当替身,摔一次200块,他咬咬牙去了。
正要往桌子上摔,制片人跑过来喊停:“这是刚拿金马奖的王宝强!”
那天他攥着200块钱,第一次觉得:“我的功夫,我的努力,好像真的能被看见。”
2004年,冯小刚拍《天下无贼》,找个“看着就老实”的演员演“傻根”。
有人推荐了王宝强,冯小刚见他第一面就拍板:“就他了,眼里有干净的傻气。”
这部电影让他一夜爆红,可更多人觉得他“只会演傻子”。
直到《士兵突击》,他用“许三多”打了场翻身仗。
进组时,段奕宏、张译都是科班出身,没人把这个“草根”放在眼里。
张译偷偷跟段奕宏说:“小心他,不按常理出牌。”
果然,王宝强演起戏来“没章法”。
科班演员酝酿半天情绪,他还在那抠指甲;
导演喊“开始”,他突然蹦出句剧本外的话,却刚好戳中角色的愣劲。
段奕宏急得直转圈:“我们都在‘演’,他是真的‘活’在里面。”
有场戏,许三多抱着战友的遗像哭,王宝强没掉眼泪,只是死死攥着相框,指节发白,肩膀抖得像被风吹的树叶。
监视器前的导演红了眼:“这才是真的痛。”
后来段奕宏在采访里说:“我们总想着‘演’出十八种花样,可王宝强就往那一站,把最真的样子亮出来,就甩我们十万八千里。”
接到陈德森电话时,王宝强正在健身房举铁。
“能跟甄子丹对打?”他差点跳起来,片酬都没问就答应,“这一天我等了十年!”
进组前,他把自己关在武馆三个月。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练拳、舞刀、耍棍,把少林寺学的功夫捡起来,再结合甄子丹的混合格斗术琢磨套路。
甄子丹见了他的训练视频,跟陈德森说:“这小子是来真的。”
电影里的打戏,拳拳到肉。
王宝强演的反派“封于修”,眼神里的狠劲让人胆寒——他把跑龙套时的委屈、对功夫梦的执着,全揉进了拳头里。
记者问甄子丹:“王宝强打得过你吗?”一向高傲的他秒答:“肯定能。”
可惜这部电影没能回本,但王宝强不在乎:“我终于让大家知道,我不只会演傻根,我是真的会功夫。”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他凭借《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票房破百亿,成了观众嘴里的“百亿影帝”。
有人说他运气好,总遇贵人:刘德华提点他,冯小刚捧红他,陈思诚带他冲票房。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运气背后是不认输的狠劲。
在少林寺,别人偷懒时他在加练;
跑龙套时,别人抱怨时他在琢磨角色;
红了之后,别人躺在舒适区里,他敢去挑战反派,敢去学新功夫。
就像他说的:“我没啥背景,就靠一股劲。机会来了,抓不住,才是真的傻。”
如今再看王宝强,无论是《盲井》里的青涩,《士兵突击》里的执拗,还是《一个人的武林》里的狠戾,都藏着同一个底色:那个8岁揣着功夫梦走进少林寺的农村娃,从来没忘记自己要去哪里。
他的拳头硬,是因为吃过的苦够多;
他的脚步稳,是因为每一步都踩得扎实。这样的王宝强,不管演什么角色,都藏着让人佩服的生命力。
你觉得,王宝强最成功的地方,是他演技好,还是他那股“不认输”的狠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