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第一个倒下的是乌克兰,没想到是瑞士,经此一役,瑞士金融业近乎完蛋了,钱放瑞士也不安全了?世界金融圈第一个大地震,竟来自素以中立著称的瑞士。 瑞士金融的招牌,过去就两个字:靠谱。一个是“永久中立”,一个是“绝对保密”。靠着这两条,它成了全世界富豪眼里的保险箱,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经济危机,把钱放在瑞士总是最稳妥的选择。可谁也想不到,这座看似固若金汤的堡垒,竟是自己从内部开始塌方的。 故事的第一个转折点,是俄乌冲突。一直以来,瑞士都是那个谁也不得罪的和事佬,也因此在东西方之间左右逢源。可是这一次,瑞士不再旁观,反而高调加入对俄制裁,一口气冻结了上百亿美元的俄罗斯资产。 这一手不仅让瑞士“中立国”的百年招牌瞬间褪色,更让全球的富豪们心里开始犯嘀咕:原来中立也是有条件的。今天可以为了政治站队冻结俄罗斯人的钱,明天会不会就轮到自己。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容易生根发芽。没过多久,瑞士的另一块金字招牌,保密,也保不住了。在美国司法部的压力下,一向把客户隐私看得比天还大的瑞士银行,竟然选择了妥协,把一份包含四千多名美国客户的详细名单交了出去。 这一下,无异于公开承认:所谓的绝对保密,在国家利益和政治压力面前,随时可以是一纸空文,如果说前两件事只是裂痕,那百年老店瑞信的倒掉,就是一场彻底的崩盘。这家曾经的金融巨无霸,股价一夜之间雪崩,市场信心瞬间清零。 为了救市,瑞士政府一边拍着胸脯保证“金融体系很稳”,一边却导演了一出“霸王硬上弓”的戏码:强行要求瑞银以一个“跳楼价”收购濒临破产的瑞信。 更绝的是,为了让这笔“划算”的买卖赶紧成交,政府干脆临时修改法律,直接跳过了法定的股东投票程序。规矩说改也就改了。 对客户来说,这更是一场噩梦。有人存在瑞信的加密资产,突然就以“系统整合需要”为名被冻结。而在最后的破产清算环节,瑞士当局更是打破惯例,优先偿还本国股东的损失,把全球客户和投资者的利益晾在一边。等海外的投资者反应过来,自己的钱早就打了水漂。 事情到了这一步,瑞士金融业的信誉也就彻底归零了。当中立可以摇摆,保密变成空话,连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资产安全都没了保障,资本自然会用脚投票。一场史无前例的财富大逃亡开始了。 中东的石油富豪把钱火速挪到新加坡和迪拜,欧洲的家族企业也纷纷把离岸账户迁回伦敦或香港。数据很说明问题:光是2022年的后十个月,就有超过千亿美元流出瑞士;到了次年第一季度,资金外流更是创下瑞士央行成立以来的单季最高纪录。 资本的撤离,直接抽干了瑞士金融业的血。从业人员数量锐减,昨天还是西装革履的百万年薪精英,今天就可能面临失业的窘境。 这场金融地震,从头到尾都是瑞士自己导演的悲剧。它曾靠着中立与信誉吃饭,最终也因为亲手砸了信誉的锅而辉煌不再。瑞信倒了,只剩下一个瑞银在苦苦支撑,整个瑞士银行业再也不复当年的风光。
本以为第一个倒下的是乌克兰,没想到是瑞士,经此一役,瑞士金融业近乎完蛋了,钱放瑞
烟雨评社
2025-08-12 14:17:00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