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天价一针的肝癌特效药“钇90微球”,虽然治愈率极高,但大多数患者根本用不起,可就在今年4月,这种药的价格竟会下降13倍,变成3万多一针,是谁改变了这个现状,造福了万千百姓? 河南一位肝癌晚期患者的家属曾在网上晒出筹款记录,为了凑够这40万,他们卖掉了唯一的住房,借遍了所有亲戚,最终还是差了15万,眼睁睁看着亲人在绝望中离世。 这样的故事,曾是无数肝癌家庭的缩影——救命的药就摆在眼前,却被价格挡在生死线外。 今年4月,一个让所有肝癌患者家属热泪盈眶的消息传来:“钇90微球”价格骤降13倍,变成3万多一针。 山东一位医生在朋友圈写道:“今天门诊接待了三个肝癌患者,都果断用上了这个药,他们握着我的手说‘终于敢治了’,那一刻觉得所有等待都值了。 ”从40万到3万,这组数字背后,是国产技术打破垄断的铿锵足音,更是万千家庭从“治不起”到“有救了”的命运转折。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一款药能卖出“天价”?答案藏在“垄断”两个字里。“钇90微球”作为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精准武器”,其核心技术长期被两家国外公司牢牢掌控。 他们不仅掌握着微球的制备工艺,还垄断了配套的治疗设备和操作规范,形成了一条密不透风的技术壁垒。 在这种情况下,定价权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40万一针的价格里,有超过七成是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而非药品本身的研发成本。 肝癌被称为“癌症之王”,我国每年新增肝癌患者约40万,其中超过一半发现时已是中晚期,传统手术和放化疗效果有限。 “钇90微球”的出现曾给这些患者带来曙光——它能像“精准导弹”一样,通过导管直达肝脏肿瘤,释放放射性射线杀死癌细胞,对正常组织损伤极小。 但国外公司的垄断,让这束光成了大多数人摸不到的星辰。有位肿瘤专家回忆:“每次向患者推荐这个疗法,都要先鼓足勇气,因为知道说出来可能就是给他们添堵。” 打破这道壁垒的,是我国放射介入领域的领军者滕皋军院士和他的团队。 2018年,滕皋军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看到国外专家展示“钇90微球”的临床数据时,心里既着急又不服气:“这么好的技术,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做出来?” 那时,他刚接诊了一位因凑不齐药费放弃治疗的患者,老人临终前说的“要是这药能便宜点就好了”,成了他决心研发的最初动力。 研发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微球的直径需要精确控制在20-30微米,既要能堵住肿瘤血管,又不能堵塞正常血管,制作工艺堪比“在针尖上绣花”。 团队成员在实验室熬过了无数个通宵,仅微球材料的筛选就做了300多次实验。 有次为了测试微球的稳定性,科研人员连续72小时守在恒温箱前,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最后累得直接趴在实验台上睡着了。 就这样,他们用5年时间突破了微球制备、放射性标记、临床适配等一系列核心技术,2023年国产“钇90微球”终于通过审批,投入临床使用。 有人担心,价格降了这么多,药效会不会打折扣?临床数据给出了答案:国产“钇90微球”的肿瘤应答率、患者生存期等指标,与进口药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更适应中国患者的体质。 而价格之所以能大幅下降,恰恰是因为省去了进口环节的层层加价和垄断利润。就像滕皋军院士说的:“我们研发的目的不是和谁竞争,而是让老百姓用得起、用得好。” 国产药的上市,不仅让患者受益,更给整个行业带来了震动。过去,进口抗癌药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缺乏自主替代能力。 而这次突破证明,只要掌握核心技术,就能把救命药的定价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现在,已有多家药企加大了肿瘤靶向药、罕见病药的研发投入,一场由“钇90微球”引发的创新浪潮正在形成。 从40万到3万,这不仅仅是一个价格数字的变化,更是中国医药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的里程碑。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国之重器”,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论文,而是能普惠民生的成果。 当滕皋军院士在病房里看到患者用上国产药后露出笑容时,他知道,所有的艰辛都有了最好的回报。而对更多人来说,这个故事带来的信心或许更珍贵。 只要我们坚持自主创新,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天价药”走下神坛,成为守护普通人健康的“平价希望”。 信息来源:羊城派——精准“核打击”肿瘤!专家:让钇90微球疗法价值最大化
40万天价一针的肝癌特效药“钇90微球”,虽然治愈率极高,但大多数患者根本用不起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12 16:20: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