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和嘉庆这爷俩就是相互恶心——乾隆看不上嘉庆,要不是没得选,高低不选这货,类似

永不言败傲苍穹 2025-08-12 19:05:37

乾隆和嘉庆这爷俩就是相互恶心——乾隆看不上嘉庆,要不是没得选,高低不选这货,类似的话,不仅私底下说,就是当着众人也这么干。 1796年,八十五岁的乾隆皇帝大冬天的坐在养心殿里,虽然身边已经有了炭火,却还是觉得冷得很。 他盯着眼前新君嘉庆,心里总是觉得不得劲儿。 这个皇位自己坐了那么多年,如今是这个自己最瞧不上的十五子永琰,坐上了这把龙椅。 禅位大典,乾隆挪了挪身子,没让嘉庆扶。 “军国大事,仍由朕躬亲指授。你,每日晨昏定省,不可懈怠。” 嘉庆低头应“是”,从这天起养心殿的暖阁是乾隆的,旁边毓庆宫才是嘉庆的“寝宫”。 这对大清帝国最尊贵的父子,一个握着权柄不放,一个继续蛰伏,似乎正在上演着明争暗斗的局面。 乾隆对嘉庆的轻视,说白了就是因为后继无人可选。 这位自诩“十全老人”的帝王,文治武功彪炳史册,却在继承人问题上栽了大跟头。 他子嗣不少,十七个儿子。 可兜兜转转,到最后嫡出的皇子,富察皇后所出的永琏、永琮,全都相继早夭。 乌拉那拉皇后失宠,连带她所出的十二子永璂也失去了角逐储位的资格。 乾隆曾寄予厚望的五子永琪,文武双全,气度不凡,是他心中理想的接班人,奈何二十六岁便英年早逝。 此后的七年,任凭朝臣如何劝谏,乾隆都死咬着不提立储之事。 直到六十三岁,已经暮年的他实在没办法才开始选人。 但是人选几乎没几个,四子、六子过继别家,八子永璇沉溺酒色,荒唐无度,十七子永璘胸无大志,只知聚敛钱财,十一子永瑆醉心书画,入不了的乾隆法眼。 挑来拣去,只剩下十五子永琰。 虽然,资质平平,但优点是“听话”。 1773年,乾隆写下立储诏书,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这绝非心之所向,而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妥协。 这份“勉强”,乾隆从不掩饰。 他甚至在庄严的天坛祭天时,向上苍祈祷,若永琰不堪大任,愿上天及早将他收去,莫要误了江山社稷,好让他另择贤能。 私下召见心腹重臣,更是直言不讳:“永琰资质不过中平,若非诸子凋零,朕岂会选他?” 然而,更令嘉庆难堪的是,乾隆在公开场合也毫不避讳。 禅位前,他多次在朝堂上严肃的强调储君必须德才兼备,否则便是辜负天恩。 这些话语,说白了就是在打即将上位的嘉庆的脸。 1796年禅位,不过是名不副实的权力交接。 乾隆就算是传了后位,却迟迟没有搬出养心殿正殿。 他只把旁边的暖阁让给了嘉庆,自己牢牢占据着帝国的权力中枢。 嘉庆名为皇帝,实为“见习生”。 每日天不亮,他穿戴整齐,前往养心殿暖阁向太上皇请安,聆听“训政”。 全国各地的奏折,送到乾隆案头,由他朱批定夺。 外省进京的督抚大员,入宫第一件事是叩见太上皇,其次才是面圣。 乾隆年事已高,口齿不清时,便由他的和珅代为传话。 和珅,这个乾隆晚年的权臣,地位竟凌驾于嘉庆之上,成了实际上的“二皇帝”。 嘉庆的皇后喜塔腊氏病逝,乾隆竟以“节俭”为由,严令丧仪从简,不许铺张。 嘉庆连为发妻风光送葬的权力都被剥夺,心中的愤懑与屈辱可想而知。 这四年“训政”,对嘉庆而言,是凌迟。 嘉庆四年的正月,八十九岁的乾隆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跪在灵前的嘉庆,终于赶到了亲所未有的放松,束缚他四年的枷锁消失了。 乾隆驾崩仅六天,嘉庆便剑指和珅! 他亲自罗列和珅二十大罪状,二月二十二日,圣旨下,和珅被革职下狱。 紧接着,查抄和珅府邸。 正月十八日,嘉庆赐和珅白绫一条,自尽。 权倾朝野二十年的巨贪,最终吊死在狱中冰冷的房梁上。 这个时候,真正的嘉庆时代,开始了! 然而,挣脱桎梏的嘉庆,面对的却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 乾隆盛世的光环早已褪去,内里危机四伏。 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才勉强扑灭。 东南沿海,海盗猖獗,威胁海疆。 吏治腐败,卖官鬻爵之风盛行。 1813年,天理教徒甚至一度攻入紫禁城,直逼大内,虽被镇压,却给清廷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暴露了帝国统治根基的动摇。 1820年,六十岁的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猝然离世,将更沉重的担子留给了儿子道光。 乾隆与嘉庆的父子困局,是权力传承的悲剧,也是盛世转向衰微的隐喻。 乾隆的挑剔与不放手,源于对完美的执念和对权力的贪婪,他亲手选定的继承人,却因内心的轻视而拒绝给予信任和空间。 嘉庆的隐忍与爆发,是长期压抑后的必然,诛和珅的快意恩仇,终究无法弥补治国方略上的力不从心。 这对天家父子,一个至死不肯承认选择的无奈,一个终其一生未能走出父亲的阴影。

0 阅读:7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