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语出惊人!87岁姜伯驹院士直言:“不是别人要卡我们的脖子,而是我们用教育卡住了自己的脖子!”中国每年毕业800余万大学生,但在数理化领域有建树的人却少之又少,谈得上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更是寥寥无几…… 这话像颗炸弹,炸醒了多少人!北大数学系院士姜伯驹,拓扑学泰斗,办公室墙上至今挂着他手写的教案,泛黄纸页上留着密密麻麻的批注。 十六岁考进北大,当同学还在啃微积分,他已在挑战积分函数连续性命题,七昼夜不眠完成证明。 后来在国际数学大会上,他仍以这个故事诠释真理的纯粹欢愉:“真理的诱惑超越任何世俗奖赏。”可正是这位把一生献给三尺讲台的老人,却痛斥教育成了“卡脖子”的枷锁。 问题出在哪?姜院士点得透透的:教材越来越薄,考试却越来越刁钻。 为了筛人,老师绞尽脑汁出偏题怪题,学生淹没在题海里。 数学课上,三角形内角和180度这么核心的定理,课本不教逻辑证明,反而让学生剪角拼图。 他气得拍桌子:“数学的灵魂是推理!抽空逻辑,还叫数学吗?” 更扎心的是,这种教育像条流水线,把学生压成标准件。 高三一整年,新课全停,翻来覆去刷题。有高中老师比喻:学生成了笼中鸟,只会唱固定调子,忘了怎么飞。 姜院士怒斥:“青春被白白浪费!我们培养的是解题机器,不是思想者!” 可有人偏不服这套。 2003年,河北一个叫李明的中学生,背英语单词总卡壳。 同桌扔来句“试试拆拼音!”他愣把“ambulance”拆成“俺不能死”,从此开窍。 后来他编段子记“economy”:“一颗糯米噎喉咙,钱难挣啊!”如今他在华尔街操盘外汇,笑称当年是“野路子突围”。这恰恰暴露了教育僵化:标准答案当道,创新反成“歪门邪道”。 姜院士开出的药方直击要害:分层教学,拒绝一刀切!他举了个例子——山东大学曾为数学天才王维佳破例,免修基础课、直攻研究生内容,最终把他送进巴黎高师。 姜院士甚至主张把微积分知识下放到高中,让顶尖苗子冒尖,他自己就这么干。 在北大讲拓扑学,他总举着莫比乌斯环问学生:“这算几维空间几个面?”当学生摸着单侧曲面惊叹,他顺势点拨:“拓扑学的精髓,就是突破视觉惯性。”这招被他编进《数学思维训练》教材,北京用了的学校,学生科学竞赛获奖率飙了37%。 转机也在发芽。 2025年初,数学家林华新放弃美国教职,回国加入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计算物理学家陈沪东加盟浙大;七院院士高华健入职清华;核物理学家刘畅从普林斯顿跳槽北大。 汉川籍科学家方忠,因拓扑电子材料突破拿下2025未来科学大奖,他说:“物理研究一点不枯燥!” 安徽正悄悄试验姜院士的蓝图,中科大带头搞“高中-大学贯通课”,本硕博衔接培养;省里建了35个基础学科拔尖基地,还拉企业导师带学生实战。 2024年,安徽高校横向科研经费暴涨近40%,297项成果成功转化。 真正的教育,不是往脑子里灌答案,而是点燃思维的火把。 姜院士常对新生说:“看博雅塔的层数,比数清砖块重要。”这话刻在北大数学学院墙上,下面一行小字:科学精神的本质,在于追寻万物间的永恒联系。 中国数学会《姜伯驹院士在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研讨会的发言》 昆仑策《姜伯驹院士:我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一刀切》 教育部《安徽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大学生在家有自己的赚钱方式
【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