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谁最关键? 虽然我最欣赏淮海,欣赏粟裕,但是平心而论从战略全局看,辽沈战

风雨飘摇中 2025-08-14 00:10:35

三大战役谁最关键? 虽然我最欣赏淮海,欣赏粟裕,但是平心而论从战略全局看,辽沈战役才是最关键的,淮海战役只能说是最难的。当时的战略重心、军事力量、高级人才、武器物资来源全都在压在东北,东北才是大后方,东北赢则乾坤定,所以辽沈才是最关键。 1948年的东北,天色总是沉得很低,像压在人心口上的铅。 那年夏天,松花江水涨得急,码头上的麻袋一垛垛码得比人还高,空气里是潮湿的谷物味。 战争已经打到第二个年头,地图上那些虚线和实线不断改写,几处关隘的进退,像棋局里的关键几步。 当时的东北野战军,像一条积蓄了整整一冬的河,冰封之下,水流急得很。 十二个纵队,一百多万人,枪口整齐地朝南摆着,马匹的鬃毛被北风吹得乱飞。 对面,卫立煌手下的部队还在沈阳、长春、锦州各自苦撑,五十五万人分散成三团火,谁也点不旺谁。 北宁铁路断了,补给靠飞机吊着运,落地时像扔给困兽的一口水,喝完就没了。 这个局面在全国是唯一的。 中原那边,刘邓部队还在小心翼翼地拉锯;华东,粟裕手里虽然有兵,但要面对的集团庞大,硬拼是吃亏的。 东北不同,兵力上的优势摆在那儿,地盘也稳,九成七的土地在解放区手里,黑土地的秋粮够养几十万大军,还能往南送。 厂子里,车床的轰鸣声昼夜不歇,炮弹、炸药、枪械像成串的蚕茧一样往外吐。 这样的条件,放在别的战场是想都不敢想的。 更要命的是地形。 东北幅员辽阔,出关的路却细得像瓶口,辽西走廊就是那瓶口的脖子,锦州是卡在脖子上的硬结。 谁拿下锦州,谁就能关上门,屋里剩下的人就得在原地等命。 朱德在一次汇报会上半带笑地说,他们把这么多兵放在这么远的地方,还天天靠飞机送粮,这不是自己找麻烦么。 蒋介石其实动过撤的心思。 冬季作战失利,他派作战局长飞到沈阳,想劝卫立煌收拾精锐,退守锦州。 那样进可再夺东北,退可保关内。 卫立煌不愿丢面子,固守三地的主意打得很死。 两人在撤与守之间磨了半年的嘴皮子,等辽沈战役的第一声炮响起,这个争论已经没有意义。 东野南下的队伍像潮水,车皮里堆满炮弹,战马在晨雾里喷着白气,工兵在铁轨上敲打着冰霜。 目标很清楚——插进辽西走廊,先锁门再说。 锦州成了所有火力的焦点。 那几天的天总是灰的,空气里夹着金属燃烧的气味。 炮弹落下时地面会抖,壕沟一圈又一圈地缠着城墙,喊杀声、哨子声和轰鸣混成一片。 等到总攻结束,北门塌了一角,敌人退路被堵死,长春和沈阳成了孤岛。 卫立煌集团像被拧紧的布袋,被一步步压缩。 四十八万人——东北的第一重兵集团,在这场战役里消失。 地图上,东北这块地换了颜色。 辽沈战役的背后,还有一条不那么显眼的影子线——物资。 大连、沈阳、鞍山的工厂昼夜加班,建新公司一年做出五十四万发炮弹、三千多万发子弹,还有足够的火药、雷管、引信。 淮海战役中,很多火炮用的大弹,就是从大连港上船、经天津转运南下的。 粟裕后来回忆,说那场仗离不开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他没夸张。 粮食的支援更是救命的。 算过账的都知道,一名士兵一天要吃一斤半粮,十万人一个月就是四百五十万斤。 淮海战役打了两个月零五天,光粮食就是五亿斤。 东北的黑土地产量丰盛,秋收后,成列的骡马车、卡车沿着公路南下,夜里能听到马蹄声和粮袋摩擦的沙沙声。 到战役结束时,东北还在源源不断送军服、鞋袜、钢铁、木材去关内,那些沉重的麻袋和木箱,就像一条粗壮的脉管,把后方的血输到前线。 战役一结束,东北的炮声还没完全停,东野的主力就开始南下。 狗皮帽子压得低低的士兵,背着枪,踩着结冰的铁路枕木,一列列地穿过山海关。 那一刻,北平的街头还算平静,城门外的风却已经带来了别处的味道。 傅作义站在地图前的背影,像被什么钉住了。 东野进入关内的那天,天特别冷,风从渤海那边卷过来,带着海腥味。 城墙上的旗子被风扯得猎猎作响,路边的柳树叶早就落光了,只剩枝条互相敲打。队伍还在不停地往南延伸,车厢里是堆得齐齐的炮弹,驮马的眼睛里闪着白光。 没人说话,脚步声像一条不断延伸的线,消失在灰色的天际。

0 阅读:9707

评论列表

东风

东风

65
2025-08-14 19:58

早在1945年毛主席不就说了吗? 宁可全国所有的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有了东北……,结果到1948年末,林彪就实现了这一愿望。

用户13xxx10

用户13xxx10

55
2025-08-14 13:43

辽沈奠定了北方胜利的基础,淮海在此基础上奠定了今天新中国版图的基础

BERG

BERG

34
2025-08-26 10:15

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淮海战役都不会发生。

realplayreal 回复 08-29 17:15
辽沈战役在济南战役之后,即使没有辽沈也会有小淮海战役

008

008

30
2025-08-14 16:03

淮海中原决战,要是常凯坤的80万精锐过了江,拖延了渡江,战略机遇期就是美苏忙着柏林危机,国家南北统一要受国际力量制约

罗蓥月 回复 08-16 05:36
毛主席会受国际局势左右?

坚强的小阿咩 回复 罗蓥月 08-22 15:01
不是左右,是把握,62大阿三就是利用古巴导弹危机

用户95xxx46

用户95xxx46

24
2025-08-22 05:33

辽沈战役让我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有了逐鹿的资本,而淮海则是实踏实推进了我们解放建国的进程;如果辽沈让他们觉得我们赢得是侥幸,淮海则是把他们的心气全打没了,接下来才是一股脑儿的溃败,所以说两场战役都很重要,但真正起决定战役的一目了然

瞽言刍议

瞽言刍议

20
2025-08-29 19:35

辽沈战役对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性意义。辽沈战役胜利后东北成了解放军最大的粮食基地和工业基地。

用户13xxx94

用户13xxx94

19
2025-08-25 12:30

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就没有后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

大道至简 回复 08-25 22:33
几乎是同时打的

用户10xxx21 回复 大道至简 08-28 17:19
东北给华野从海上运过去好多枪炮

坚强的小阿咩

坚强的小阿咩

18
2025-08-22 14:58

东北拿下基本就立于不败之地了,物产富饶,又是亚洲最大的工业区,遭遇挫折也能很快回血

谨言慎行

谨言慎行

18
2025-08-14 16:15

辽沈战役由两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国军高级将领(卫立煌、侯镜如)指挥,国军的实力又不如东野,国军一开始就没有胜利的希望。

罗蓥月 回复 08-16 05:42
东北这一块,实际上我党一直都在秘密活动。从1938年就开始,往东北派人建立根据地。建立了冀热察根据地,并且往辽宁活动。在冀东和平北地区至少发展了20万以上的党员。这也是优先东北的群众基础。

所罗门 回复 08-27 10:36
卫立煌去东北任职时,东北有利于国民党的时局已过。之前是陈城。也就是说,此时换谁都没用。[捂脸哭]

ZXW

ZXW

11
2025-08-23 19:04

其实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抗美援朝战争

1106chujiong

1106chujiong

10
2025-08-25 10:53

说什么,最难的肯定是最关键的,打仗不是追求排场,场面壮观,而是要取得胜利,中原永远是中国最核心的地方

用户11xxx38 回复 08-30 13:43
对对对,破竹第一刀必须从中间破,中间才是核心😂😂😂

所罗门

所罗门

10
2025-08-27 10:26

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淮海战役将更加难打。因淮海战场上所需的军需物资大多来自东北。比如,炮弹。没有炮弹,你怎么打蒋的嫡系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怎么打杜聿明集团。那可硬是拿炮弹覆盖的战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
2025-08-22 12:26

教员是仙人,凡间带出六位战神,粟 林 彭 陈赓 刘 徐

大鲨鱼

大鲨鱼

6
2025-08-31 14:41

林彪去了东北连蒋委员长都预见到结果了,只是心有不甘又没办法对付林彪

年少奢侈梦

年少奢侈梦

5
2025-09-01 08:23

没事多看书,千里跃进大别山才是关键点,刘邓大军调动了90个旅的国军兵力回援,回援兵力包括华北东北兵力!

伯爵

伯爵

4
2025-08-16 13:42

废话,都重要。

天哥

天哥

3
2025-08-26 22:59

能让毛主席心急如焚,连发电报指挥的是辽沈战役,可见重要性。

521

521

2
2025-08-31 22:19

辽沈战役可是大后方基本盘

用户12xxx52

用户12xxx52

1
2025-08-27 11:30

是否是决战中的决战,看关键指标。不要没话找话说。

用户95xxx05

用户95xxx05

1
2025-08-30 11:23

自古都说逐鹿中原,你说哪个重要?

用户16xxx71

用户16xxx71

1
2025-09-01 12:08

辽沈战役是胜负手。所以非常重要。后边的也重要。不算胜负手。

用户10xxx27

用户10xxx27

2025-08-28 13:24

辽沈战役打的是勇气,从来没过过那么大的战役;淮江战役打的是智慧,从谋划、实施都突破了以往战役。

用户11xxx38 回复 08-30 13:44
辽沈战役是我军破竹第一刀,淮海战役时刮军已成惊弓之鸟。

猜你喜欢

风雨飘摇中

风雨飘摇中

接纳所有的可能性,让生活充满未知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