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打算去武汉生孩子,然而领导却不给批假,在敦煌生

如梦菲记 2025-08-14 16:18:25

1968年,“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打算去武汉生孩子,然而领导却不给批假,在敦煌生下孩子后,连衣服都没有,没想到几天后,丈夫给樊锦诗送来了大包小包的衣服和营养品……看到丈夫的那一刻,樊锦诗放声大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8年的敦煌,寒风刮过戈壁滩,卷起漫天黄沙,在敦煌研究院简陋的宿舍里,樊锦诗挺着高高的肚子,望着桌上那张被拒绝的产假申请书,心里五味杂陈。   她本来计划回武汉生孩子,那里有丈夫彭金章早早准备好的一切,有从河北农村赶来帮忙的婆婆,还有那些提前寄去的婴儿衣物,可现在,工作需要让她不得不留在这个连基本医疗条件都缺乏的地方。   领导的理由很充分,人手不够,工作离不开她,樊锦诗理解这份责任,她深爱着莫高窟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可作为一个即将临盆的母亲,她也有着普通女性的渴望和担忧。   夜深人静时,她常常抚摸着肚子,想象着武汉那个温暖的家,那里有丈夫精心布置的产房,有营养丰富的月子餐,有为孩子准备的小衣服小鞋子。   产期到了,樊锦诗被送到敦煌当地的卫生所,这里的条件简陋得让人心酸,产房里除了一张床和基本的医疗设备,几乎什么都没有,孩子在一阵阵剧烈的疼痛中来到这个世界,是个健康的男孩。   护士们忙前忙后,却发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没有婴儿衣服,情急之下,她们只能脱下樊锦诗身上那件厚重的棉袄,小心翼翼地将刚出生的孩子包裹起来。   望着襁褓中蜷缩的小生命,樊锦诗的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她想到那些远在武汉的准备,想到丈夫的期盼,想到这个孩子本该有的温暖迎接。   孩子的哭声在简陋的产房里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医院赶紧给武汉发了电报,告诉彭金章母子平安的消息。   收到电报的彭金章心急如焚,他立刻明白了妻子现在面临的困境,没有丝毫犹豫,他开始收拾行装。   两只大竹筐被他翻了出来,里面装满了为妻子和孩子准备的所有物品:婴儿衣服、奶粉、小米、红糖,还有那些用陶罐装着的鸡蛋,整整120个,每一个都被黄泥仔细封好。   扁担压在肩膀上,彭金章踏上了前往敦煌的路,从武汉到敦煌,这在今天看来也不是一段轻松的旅程,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更是艰难重重。   火车、长途汽车、驴车,他辗转换乘各种交通工具,一刻也不敢停歇,一路上,他最担心的就是那些鸡蛋,每一次颠簸都让他心惊胆战,生怕这些珍贵的营养品在路上破碎。   两天两夜的奔波,彭金章终于抵达了敦煌,当他挑着沉甸甸的担子走进卫生所时,整个人已经疲惫不堪,满身风尘。   推开病房的门,他看到了躺在床上的妻子,看到了那个还裹在旧棉袄里的孩子,这一刻,这个平日里坚强的男人眼圈红了,差点掉下眼泪来。   樊锦诗看到丈夫的那一刹那,所有的委屈和坚强都瞬间瓦解了,她看到他肩膀上深深的勒痕,看到他因为长途奔波而憔悴的面容,看到他带来的两筐满满当当的物品。   最让她感动的是,彭金章小心翼翼地打开陶罐,那120个鸡蛋竟然一个都没有破,完好无损地躺在那里,这个细节击中了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眼泪如决堤的洪水般涌了出来。   接下来的十多天里,彭金章忙前忙后,为妻子熬粥煮蛋,为孩子洗衣换尿布,他把那本从武汉带来的《母亲手册》放在樊锦诗床头,详细讲解着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这个简陋的病房里,因为他的到来而有了家的温暖。   好景不长,武汉的学校发来催促电报,彭金章不得不再次踏上归程,离别时,他望着妻子和孩子,心中满是不舍,他知道,这次分别后,妻子又要独自面对敦煌的风沙,独自承担起母亲的责任。   这担物品的分量远远超出了它们本身的重量,每一件衣服,每一罐奶粉,每一个完好无损的鸡蛋,都承载着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深情,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责任,这次千里奔波,成为了他们爱情故事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多年以后,当樊锦诗回忆起1968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她总是会想起丈夫挑着扁担出现在病房门口的身影。   那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就是一个普通男人在妻子最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跨越千里,送来生活的必需品和心灵的慰藉,这份朴实无华的爱情,如同敦煌的壁画一样,经得起岁月的洗礼,永不褪色。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光明网——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